昨天在家看完电影,总体感觉味道一般。有三个方面想说说。
1.免费。据说免费都成了众怒了,作为其他四部也要在初一上线的电影,确实不好。电影形成了名利双收的局面,吃瓜群众则满足了免费看大片的需求,又白白省了几十元,很高兴。至于看后感觉如何,就不要斤斤计较了。还是那句话,人家都把西瓜免费让你品尝了,你还不说声瓜真甜。不过既然写观后感,还得接着说。
2.爱情。电影开始就是拉开离婚的架势。这样的剧情和对话,在10年前观众面前应该没问题的。可惜大家都熟悉了这类剧情,都老套了。就像春晚的魔术虽然没本事从箱子里钻出那么多人来,但我们都不再惊奇,也没有赞叹。
故事的爱情发展似乎按着妈和媳妇都掉水里,先救谁,徐伊万的选择是先救妈妈。以故事的情节发展,护照找到了,就没有借口再留在火车里。家里后院正在着火呢,他没选择灭火,而是选择跟着妈妈去唱歌。
徐伊万的爱情努力就是用妈妈塞满小番茄的嘴给下属布置任务,阻扰离婚;在电话厅里匆匆听到任务失败;妈妈没有痛痒的和儿媳妇说几句;最后一张贺年卡代替一纸协议。好在他们没有选择回头,不然会让人牙碜的想吐了。
依据爱情心理学,爱情可分为激情、亲密、承诺三部分,完整的爱情缺一不可。在要仓促出发的开头短短几句话,只看到冰冷的张璐,想方设法缓和气氛的伊万。后来他们回忆中说有激情、甜蜜,但却无法把他们像是两个世界的人,脑补到曾经在艰难创业时,是交换眼神的。假如陶红主演的话估计效果要比这个是不是会好很多。
在电影中,同样没有画面,只有语言回忆,却感觉妈妈和爸爸的爱情基础确无比扎实。单独两个人看电影的浪漫气氛足以让两个人共同回忆一辈子,无论中间会有多少改造和不满。
爱情的本质看来不是电影要宣扬的活出自己,寻求自由。想喝酒就喝酒,想出国就出国。那是任性,不是爱情。爱情不是怎么想,也不在乎做什么,而是营造心灵交互的感受共同体。共同经历一段甜蜜,一个困难,甚至一个共同的想象。一对两个人单独看电影的画面,比两个人共同拼命加班的场景更加像极了爱情。
妈妈的爱情完胜儿子。
3.亲情。还是老套。亲情就是狠下心转身选择陪伴、掖被窝,就是往嘴里塞小番茄和偷偷看背影。还有很多小学生也能写出的剧情。
是不是说明徐峥的电影不够喜剧,答案应该是“是的”。每一部“囧”系列电影都是想笑但笑不出来,但电影有能力让你觉得它很好,很有笑点,也很感人。特别是从它想表达的话题,向下深挖,竟然发现你自己竟然是深谙人性的心理学高手。这种观众自行发掘的人性深处,起源于电影,但和其他观众感受无关。
每一部电影都有付出,都应该被尊重。议论是让中国电影进化的更好,让观影人多一个视角。愿中国电影持续进步,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