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4年的时候,《纽约时报》上开设了一个小小专栏,取名:Modern Love。
这个专栏是由读者投稿,来提供关于他们身边的爱情故事,然后编辑编辑从中选出最动人的一篇“爱的故事”,刊登出来。
这些故事,绝大多数就发生在纽约,真实记录下了大城市里,人与人之间微小却温暖的感动。
15年来,发表过700多则爱情故事一个个普通人分享的真人真事,打动了无数读者。
今年,亚马逊在自己Prime Original平台上挑了其中8篇文章,改编成8集短剧,每集30分钟,10月18日刚一上线就火爆北美,也在中国的豆瓣拿下了8.7的高分,目前片方已确认会续拍第二季。
在这8集短剧里每一集都有自己的特色:出轨,忘年恋,约炮,抑郁,恋父,成年人的爱情总是充斥着心内的依赖与需求。
这几部短剧的导演约翰·卡尼,是著名的爱情电影导演,曾执导《曾经》《再次出发之纽约遇见你》等风评不错的电影。
在这8个小短剧里,其中以安妮海瑟薇演的第三集比较引人入胜。
Take me as I am,whoever I am (接受真实的我,无论我是谁)
影片刚开始出现了这句话。
在影片的开头她在超市里邂逅了自己的爱情。她主动出击,用一个桃子的话题捕获了男主的芳心。男主觉得安妮海瑟薇扮演的女主照亮了他,俩人很快一起去吃早餐,而且聊的很投机。
她还是一位律师,她美丽大方,打扮精致,充满魅力,走在街上就是众人的焦点。她在职场上也表现优秀,工作效率高,公司会将重要案子交给她处理。
可是她突然会变成另外一个人,她突然会变得很伤心,一个人躺在床上,变得没有精神,当男主给她打电话约会时,她一开始拒绝了,但最后还是走出了自己的房子,跟男主一起出去约会,但她的状态跟那个光鲜亮丽的她判若两人。
后来,男主再次邀请,原本积极准备的女主再次出现这种情况毫无精神,意志消沉,不愿出门,窝在床上昏睡,瘫在床上没有下楼,也没有解释,这段感情就此结束。
这也导致于她不愿意上班,因工作缺勤过于严重,女主也被公司解雇。她总想控制这种情绪,但她控制不住,只有一个人在浴室里大哭。
在影片的最后或许不再是同事关系,女主向昔日的同事袒露了自己的病情,她从15岁开始就有双相障碍(bipolar disorder),她有时的低落会让她动一下都很难,不可能露面,接电话都很难,当昔日的同事愿意听她述说,说出自己真实内心的感受时,她感觉大象从胸中迈出了一只脚,然后感叹道在你生命中信任一个真正的朋友带来的力量太神奇了。
狂躁症(bipolar disorder)
躁郁症(以前称为躁狂抑郁症)是一种心理健康状况,会导致极端的情绪波动,包括情绪高涨(躁狂或轻躁狂)和情绪低落(抑郁)。
当你沮丧时,你可能会感到悲伤或绝望,并且在大多数活动中都会失去兴趣或愉悦。
当你的情绪转变为躁狂症或躁狂症(比躁狂症少得多)时,你可能会感到欣快,精力充沛或异常烦躁。
这些情绪波动会影响睡眠,精力,活动,判断力,行为和清晰思考的能力。
情绪波动的发作在一年之内可能很少或多次发生。
尽管大多数人在发作之间会遇到一些情绪上的症状,但有些人可能没有任何症状(Belmaker,2004).这就是为什么剧中女主总是有2副面孔,她无法控制的自己的情绪,她总是感到绝望。
狂躁症的类型
狂躁症有几种类型,它们包括躁狂症或轻躁狂症和抑郁症。症状可能导致情绪和行为发生不可预测的变化,从而导致严重的困扰和生活困难。
狂躁症I型:至少有一次躁狂发作,可能在躁狂或严重抑郁发作之前或之后。在某些情况下,躁狂症可能会导致脱离现实(精神分裂症)(Smith, 2019)。
狂躁症II型:至少有一次严重的抑郁发作和至少一次轻躁狂发作,但是您从未经历过躁狂发作(Smith, 2019)。
环性心境障碍:在儿童或青少年时期至少有一年或两年中处于许多低躁狂症状时期和抑郁症状时期(尽管不如严重抑郁症严重)(Smith, 2019)。
其他类型:由某些药物或酒精引起的或多发性硬化或中风之类的医疗状况引起的躁郁症和相关疾病( Mayo Clinic, 2019)。
狂躁症II型不是狂躁症I型的轻度形式,而是一种单独的诊断。虽然狂躁症的躁狂发作可能很严重且很危险,但是躁郁症II的患者可能会长时间处于抑郁状态( Mayo Clinic,2019)
尽管狂躁症可以在任何年龄发生,但通常在十几岁或20多岁就被诊断出来,症状可能因人而异,并且这些症状可能会随着时间从而发生变化。Müller-Oerlinghausen et al.(2002) 研究发现狂躁症的死亡率是普通人群的两到三倍.狂躁症患者中约有10–20%会自杀,并且近三分之一的患者承认至少有一次自杀尝试。
狂躁症症状
狂躁症的症状是症状因人而异,并因心情而异。有些人有明显的情绪变化,表现为躁狂,然后是抑郁,每次持续数月。 但有些人花数月或数年的时间处于“高”或“低”状态。“混合状态”是指躁狂和抑郁发作同时发生。这个人可能会感到消极,比如抑郁,但是他们也会感到躁动( Mayo Clinic,2019)
躁狂或轻躁狂
低躁狂症和躁狂症是指“高”情绪,躁狂的症状表现在(NIMH, 2019):
判断力受损
感觉奇怪
感觉无聊,总是分心
不想去学校上课或者不想上班,即使去了也表现不佳。认为他们可以“做任何事情”
相信没有错
非常积极
从事危险行为的可能性
好像处在世界之巅,兴高采烈或欣喜若狂的感觉
过度的自信,自尊心和自我重要性的膨胀感
过度而快速的交谈,可能会从一个话题跳到另一个话题
快速出现的思维跳跃,以及会有怪异的想法
在轻躁狂或抑郁发作期间,此人可能会出现(Grande et al., 2016). :
忧郁,黑暗,绝望和绝望的感觉
极度悲伤
失眠和睡眠问题
对琐事的忧虑
对治疗无反应的疼痛或身体问题
感到内疚,感觉到所有出错或看起来错误的东西都是他们的错
饮食方式的变化,无论多吃还是少吃
体重减轻或体重增加
极度疲劳,疲倦和无精打采
无法享受通常会带来快乐的活动或兴趣
注意力跨度低,难以记忆
可能是由噪音,气味,紧身衣服和其他通常可以容忍或忽略的东西引起的刺激
无法面对上班或上学,可能导致表现不佳
狂躁症的原因
狂躁症的确切病因尚不清楚,但可能涉及多个因素,例如:
生物上的不同:狂躁症症患者的大脑似乎发生了生理变化。这些变化的重要性仍不确定,但最终可能有助于查明原因(Medical Today News,2019)。
遗传学:狂躁症在具有一级直系亲属(例如兄弟姐妹或父母)的人中更常见。研究人员正在尝试寻找可能导致狂躁症的基因(Medical Today News,2019)。
还有些高风险的原因包括: 父母或兄弟姐妹中有狂躁症,压力过高,亲人的去世或其它创伤事件的发生,酒精与药物的滥用( Medical Today News,2019)。
狂躁症的预防
狂躁症是需要长时间的治疗的,药物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法,通常涉及情绪稳定。
心理咨询:心理咨询也可以帮助缓解狂躁症,心理咨询中的CBT(认知疗法)可以帮助预防复发,也可以缓解抑郁情绪的反反复复。Jones( 2004) 研究发现 多种心理治疗方法似乎对狂躁症都有用,但最明显是CBT(认知疗法),它会影响症状,复发风险。
心理教育:尽可能多地让自己了解狂躁症,知道的越多,就会对狂躁症有个深入的了解,越会有助于自己的康复。团体的心理教育似乎比个人的心理教育可以有效预防狂躁症的复发(Bond & Anderson, 2015).
让自己动起来:锻炼会对情绪产生有益的影响,并可能减少你所经历的双相性发作次数。有氧运动可激活手臂和腿部的运动,例如跑步,散步,游泳,跳舞,爬山或击鼓,这可能对你的大脑和神经系统特别有益(Melo et al., 2016)。
保持压力的检查:为了避免高压力情况,保持健康的工作与生活平衡,我们呢可以尝试放松训练,例如冥想,瑜伽或深呼吸。
健康的生活规律:健康的睡眠和饮食习惯可以帮助你的稳定情绪,尤其是保持规律的睡眠时间。
在影片结尾安妮海瑟薇扮演的女主有说到“我知道我脑内的化学不平衡无法治愈,就像没有爱的药方一样,但有个我非常喜欢的小黄药片还有淡蓝色的药片,这有些粉色胶囊,还有一堆其他颜色的药片,它们完全改变了我的生活,我还有情绪,但它们不会把我带进另一个角色里,我又重新开始约会”。
如果你爱我,请爱我本来的样子
end
Reference
Belmaker, R. H. (2004). Bipolar disorder.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51(5), 476-486.
Bond, K., & Anderson, I. M. (2015). Psychoeducation for relapse prevention in bipolar disorder: a systematic review of efficacy in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Bipolar disorders, 17(4), 349-362.
Grande, I., Berk, M., Birmaher, B., & Vieta, E. (2016). Bipolar disorder. The Lancet, 387(10027), 1561-1572.
Jones, S. (2004). Psychotherapy of bipolar disorder: a review.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80(2-3), 101-11
Mayo Clinic (2019). Bipolar disorder - Symptoms and causes. Retrieved 8 December 2019, from:
https://www.mayoclinic.org/diseases-conditions/bipolar-disorder/symptoms-causes/syc-20355955
Medical Today News(2019). Bipolar disorder: Causes, symptoms, and treatment. Retrieved 8 December 2019, from: https://www.medicalnewstoday.com/articles/37010.php
Melo, M. C. A., Daher, E. D. F., Albuquerque, S. G. C., & de Bruin, V. M. S. (2016). Exercise in bipolar patients: a systematic review.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198, 32-38.
Müller-Oerlinghausen, B., Berghöfer, A., & Bauer, M. (2002). Bipolar disorder. The Lancet, 359(9302), 241-247.
NIMH (2019). Bipolar Disorder. Retrieved 8 December 2019, from: https://www.nimh.nih.gov/health/topics/bipolar-disorder/index.shtml
Smith, M. (2019). Bipolar Disorder Signs and Symptoms. Retrieved 8 December 2019, from:
https://www.helpguide.org/articles/bipolar-disorder/bipolar-disorder-signs-and-symptoms.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