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开尘沙,溯洄千年,曾又张骞十三载凿空之壮举,有汉武帝开疆拓土之雄心壮志,亦有在茫茫黄沙隔壁上随风回荡的驼铃。
我们想象盛世大唐,我们想象西出阳关,我们想象长河落日大漠孤烟。
如今,策马萧萧的大汉已化成沙,风华盛世的大唐已在青史里泛黄,丝绸之路上那一串串脚印被风吹散。
这里还有一个人,循着古老的足迹,深一脚浅一脚的在漫漫黄沙里探寻中国文化的脉络。一个形单影只的书生在这里用生命的体悟和满腔热血在一页页薄薄的的纸上承载了厚重的民族血脉。
翻开余先生的《文化苦旅》,可谓是字字泣血,句句锥心,篇篇中国文化的凄苦风雨与中国文人的集体痛感,那是对中国文化和历史的追溯与思考,也是对当代国人历史担当与文化责任的呼唤与洗礼。
读完此书,我为我之前因窥得中国文化之皮毛沾沾自喜而感到羞愧,也为先生泣血呐喊而感到震撼,也为当世中国还有先生之胸襟胆识者感到骄傲。
余先生曾说,文化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是一种集体人格。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特性正面因素与负面因素的沉淀,历史是我们当下的立足点,是我们走向未来的桥梁。
其中先生在《道士塔》一文中面对民族文化遭受外来侵略泣血哀叹。跟着先生的笔锋探寻他的内心,这篇文章在层层波澜里,激起了我内心的热血澎湃。他在书中写道“偌大中国,竟存不下几卷经文!比之于被官员大量糟践的情景,我有时甚至想狠心说一句:宁肯放在伦敦博物馆里!这句话终究说的不太舒心。被我拦住的车队,究竟应该驶向哪里?这里也难,那里也难,我只能让它停驻在沙漠里,然后大哭一场。我好恨!不只是我恨,敦煌研究院的专家们比我恨得还狠。
每每读到这里,我对愚昧无知的王道士恨得咬牙切齿,时常想如果那个王道士是个有文化的人,哪怕有一丁点的民族意识与责任感,就不会有那么多奇珍经卷不会被装上西洋人的马车漂泊他乡了吧。更是对腐朽无能的清政府鄙夷唾弃,他们不配。如果朝廷还有担当,官员还有作为,就不会为了发国难财而被肆意掳掠买卖吧。
其实那王道士只是一个愚昧得代表,是当时愚昧社会的一个缩影。我们应该反思内心,树立起民族自豪感,挑起历史与文化的担当,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