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樊登读书的伊姿,这是我的每天一篇文章之第350天,学习《论语》第二十五天。
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论语·卫灵公》
孔子谈到毁誉的问题,告诉弟子们:“如果有个人名声很不好,大家都讨厌他,我们不要轻易相信,而要通过自己的考察才能下定论;如果有个人的声誉很高,大家都很喜欢他,我们同样也不要随意就附和众人的意见,要有自己定见,这就需要我们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他是否名副其实,甚至不止用眼睛,还要用心。”道理看起来都很简单,真正做起来,就知道难了。
我们都知道从众效应,大部分的人遇到事情时都会随大流,当然追寻根本是人类的基因造成的,启动智慧脑是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所以人类习惯于使用爬行脑来解决问题,而从众更轻松,甚至于不用启动爬行脑。那么,有主见并且坚持主见的人只是少数,孔子教育弟子要有自己的主见,要做这少数人。
反省我们自己,可能都会觉得自己是个有主见的人,但是在很多问题上,我们依然会从众的错误,比如在对一个人的评价,当身边的人对这个人都不喜欢,那么可能我们在不认识不了解的情况下,对这个人就产生厌恶感,;对于事情也希望,现在我们考察项目的时候,也容易受到外界评价的影响,轻易的做出判断,这样也就失去了很多机会。
做个有主见的人,并不是不合群,心里有主见,不一定要表达的淋漓精致,有时也要懂得审时度势,谨言慎行,适当的时候说适当的话,心意十分,下语三分,所谓正好。。。。。。
庄子也曾表达过类似的观点,他在《庄子-内篇-逍遥游》中说:“举世誉之不加劝,举世非之不加沮”。全世界都说一个人好,我也没有必要给他锦上添花;全世界的人都说一个人不好,我也不会对他“另眼相看”。这就是圣人的胸怀。我们常人当然不容易修炼到这个境界,但是不随意相信他人的定论还是可以做得到的。
生活中我们也常看到一个人被大家众星捧月,我们也随着大家夸赞他的德行或才干,事实上是否真的值得我们如此狂热很让人怀疑。有的人声名狼藉,其实他未必就是十恶不赦的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