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何学习》一书中,介绍了好几种提高学习和解决复杂问题效率的方法,先拿出几个简单的介绍给你。
打破学习的好习惯
从很小的时候一开始学习,我们就被反复教育好的学习习惯:要养成固定的习惯、固定的日程、固定的场所、固定的时间,专心致志地学习。所以,千千万万的莘莘学子们,起早贪黑,刻苦努力,到最后,身体拖垮的很多,取得的成绩却没有那么明显。
很多人可能心里怀疑,但不敢挑战“权威”,只能继续陷入其中。
但是,经过科学工作者的反复研究和验证,终于证明了了,环境的还原和内在心境对记忆都有很重要的影响。这也就是为什么那么多人在考试之前要熟悉考场,在与自己学习环境相同的场地考试,成绩往往会更好一点的原因。
所以,更高效的学习诀窍就是,不要固守在一个地方,多变换几个场景,这样不仅增加了在回忆时候的提示,还能让你降低对环境的依赖。
拉开时间间隔
“临时抱佛脚“”式的学习方法的确有用,因为这是很多人用考试成绩证明了的。但问题是,这种记忆不长久,考试过后很快就会忘记。
而在“间隔效应”的作用下,分散式学习更有助于学习和记忆新的知识。这一理论很早就已经被发现,只是迟迟未能走出实验室。因为到底应该间隔多长时间?实践中如何使用一直没有可信可行的解释。
后来,一个叫巴利克的心理学家和一个叫沃兹尼亚克的学生,几乎同时开始了将这一理论应用于实践的研究。他们成功了,最终解决了最少复习次数和最大复习间隔的问题,形成了学习和复习备考的最佳间隔。
建立并维持一套外语词汇、科学概念或者其它信息资料,最佳复习间隔是:第一次学过之后,一两天之内复习一次,然后过一个星期再复习,过一个月再复习。之后复习时间可拉的更长。
也许有些人还是钟爱自己“临时抱佛脚”式的学习,最后成绩可能并不比采用“间隔效应”的差,但是,请记住,时间间隔最主要的功效是让你的记忆保持的更长久。
先考试后学习
一提起考试,很多人都会莫名的产生一种紧张感。可能是从小开始,就被考试这个怪兽跟随,从未真正赢过。考试也成了被讨伐最多的一种教育手段。
但是,考试不应只是测试成绩的目的,考试还是一种学习,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式。
这种感觉考过试的人应该不陌生:乍一看试卷,好几道题都有印象,好几个知识点都看过,然后信心满满的以为自己一定是个高分。等成绩出来的时候,傻眼了,不可能啊,明明都有印象的,怎么这么少的分数。
这里面可能会有考试技巧的问题,但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被忽略了,也是欺骗你以为可以考高分的因素,那就是“熟练度错觉”。
我们以为今天轻易记住的东西,明天后天都能够记得住。但事实是,你以为你记住了,一扫而过的看看感觉都很熟悉,实际上并没有,这是你的误判。
而克服这一误判的最好方法就是考试,也可以叫做“记忆提取练习”,包括背诵、测验、考核、讲述等手段。因为这正好符合“必要难度”理论:大脑要提取一遍已经学过的东西,其付出的努力比直接重读一遍或者重学一遍要大的多,正是这份额外的努力,进一步增强了其储存和提取的能力。
经过反复实践研究发现,如果想要把一篇文章、歌词、一堆诗词名句记到脑袋里面,最快的途径是:先花1/3的时间去学去记,剩下的时间则要用来凭记忆背诵。
那考试的最佳时机呢?越快越好。学过之后以考试的形式立即复习,是帮助学生加深记忆的一种很有效的办法,因此应该多多增加考试频率。这时候的考试,更应该作为一种辅助学习手段。
还有一种考试形式——预考,也是很好的一种辅助学习手段。预考不同于复习,而是在新内容没有学习之前先组织进行考试,当然,你会被“烤”的一塌糊涂,但这不是目的。预考的意义在于它让学生们知道哪些是要更加以注意的重要概念,从而可以提前去思考如何搞定这个课题,有助于之后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