丫丫十岁时她爸爸给她买了一部手机,这下摊上大事了,在贵州村小的时候我为了省钱教会了丫丫看电子书,她的阅读量奇大,好奇心奇大,把志愿者老师募捐的图书一角的图书按照她自己的意愿扫荡完毕,就和同学用手机看电视剧。妈妈想着电子书便宜多了,每天闲置时间看,结合着纸质的书看应该可行。
谁知道,网上的那些电子书很多又臭又长,情节故意设置悬念,让孩子心心恋恋欲罢不能,我们约定好的时间限制丫丫反反复复毁约,还在半夜悄悄起来看,我还以为是小偷——道理说了一大堆,解释过无数遍为什么不能这样,伤眼睛啊,小孩睡眠不足影响长身体啊,没用。于是我就把她的手机藏起来,可是小孩子的智商不能小瞧,无论我把手机藏哪个角旮旯她都能给找出来——到后来我明白,爸爸给她买的手机属于她自己的她可以随意使用,妈妈无权干涉,只不过人家不说出来罢了。丫丫看电子书有时我也会跟着看看,那个随随便便弹出来的黄色网页怎么摁都摁不走可给我吓得不轻,虽然丫丫讲她根本无视那些东西的存在,可我的心里还是觉得硌得慌。
台湾有个十七岁的男孩在网吧玩游戏半夜猝死,有个女孩父母做生意没时间管孩子小孩天天玩手机到半夜,导致侏儒症——严重影响了生长激素的分泌。
恐惧无奈,在一次丫丫又“毁约”把手机拿走之后,我就像猴子剁了尾巴,把她的手机拿过来用石头砸的稀烂扔进垃圾桶,孩子那个失落的眼神啊,妈妈看了锥心。此后放晚学,丫丫如果不出去找同学玩,我们就在电脑上找电影看,有时丫丫找有时妈妈找,一起看分享各自的看法,计划要去的休息天的家访我也悠着点了,学生重要我的孩子也重要,有时我们一起做饭洗衣服,或者约附近的几个同学做大家没吃过的饭,或者一起去山洞探险,准备好蜡烛,路上跟孩子们说说相关安全事宜,一起看《甄嬛传》和《还珠格格》,其实我已经多年不看电视剧,看这种电视剧的时候同样也跟丫丫分享看法,讲妈妈在二十多岁之前也喜欢看电视剧,后来为什么不看电视剧,讲电视剧情节套路的局限。
幸亏,丫丫都明白了。
寒暑假,我们一起下棋,玩扑克牌,一起买菜做饭。
有时,我们也一起玩消消乐,丫丫玩会儿去写作业,我在那里玩的不做饭,脖子疼,丫丫会说“妈,伤眼睛!”“妈,你都没有自制力!”
然后,我把消消乐删除了。
“有些东西,你对它没有免疫力,所以就不接触?”
“是的,人要有自知之明。”
事实上,玩游戏玩的不做饭,我是有点故意的成分,妈妈怎么会舍得让丫丫饿肚子,只是让丫丫看看玩到堕落是什么情况,在玩消消乐的时候,我们分析玩这种游戏有什么意义,以及这种游戏为什么让人容易上瘾,简单重复的动作容易释放压力,那个虚拟的金豆钱币啥的,都是运用了心理学,扣住人占有欲心理,不断的升级,满足了虚荣心挑战欲。分析透了,丫丫比我理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