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网络时代,绝大多数人沉迷于碎片式阅读,很少沉下心来静静地读一本书,更别说难读的大部头经典原著。
今天听了江苏省特级教师姜树华的讲座,醍醐灌顶,因为大家从姜老师身上真真切切地看到阅读对于一个人气质的养成多么重要。在座的老师们一边折服于姜老师不凡的谈吐、优雅的气质,一边检讨自己读书少,立下许多决心:今后一定多读书,给孩子们做个好榜样。
回去之后,有多少人放下手机拿起书本,不得而知,因为和朋友圈的热闹相比,读书其实是一件很寂寞的事。
就像伪鸡汤“让学生快乐学习”一样,学习始终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是一件需要吃苦的事情。阅读也需要付诸努力,尤其是过了最初只看小说的初级读书阶段后,面对晦涩难懂的经典大部头时,没有坚定的意志不可能读完。举个例子,就连“三体”这样的科幻巨著还要具备许多物理知识才看得懂,更不用说高深的专业著作、哲学原著了。
而读书,绝不能只读不用过脑子的小说,热闹一阵,留不下什么东西。读书可以是种消遣,但不能仅为消遣。读书需要带点“功利心”,带点目的性。
比如要参加某项考试,与之相关的书籍很容易找来看,这时候心里一心想着要通过考试,读书之苦可以忽略不计。再如要写一篇论文,翻阅文献是基本功,类似这样,为达目的进行阅读,将极为高效。
我人生中曾出现过一个阅读的高峰期,初高中时期,我的房间里有一整面墙的书,为了逃避枯燥的课业负担,没事就偷翻“闲”书,有小说,人物传记,史书漫画,散文集,甚至有本“数学趣闻”,反正墙上的书比数学公式好看。说来也算被动的“功利心”。
考上大学,过了要应付考试的年纪,可以不限量阅读了,反而没了动力,除了金庸小说,其他的书从图书馆借出来又原样还回去;再过几年碰上手机信息大爆炸,书读的更少了,即使读也常为“装点门面”,还不如为应付考试读课本时认真,造成知识的断层,见识的浅薄,没有底气。
慵懒的午后,一杯茶一本书一把摇椅式的理想生活,只是想象中的“一厢情愿”罢了。真正的好文章从来出自寂寞的孤灯下,真正的阅读也能耐得住深夜的寂,所以,读书还真得有功利心在里边撑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