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放暑假的时候,大宝就透露给我一个信息,说是我喜欢的那个南派三叔的盗墓悬疑剧《重启》挺好看的。站在她这个美术生的角度看,场景、道具,画面算是良心制作,符合我的口味,里面还有我喜欢的明星。当时我的心就有点痒痒,但是没马上看。
前天吃晚饭的时候,看了第一集,果然不错,甚合我意。不过想到手头还有好几个未完成的任务,陪二宝,整理笔记,虽然很想继续,但还是刹住了车。
昨天回家探望父母,卢先生开车,二宝也终于不需要我抱着他了,自己在后排座椅上,躺着玩得不亦乐乎。此时不追剧,更待何时!我有点小兴奋,赶紧掏出耳机戴上,启动追剧。
我以为我能像前天那样控制住,说不看就停下来,结果这一看就有点刹不住闸了。除了中间偶尔心不在焉地应付一下二宝和卢先生,我看了一路。
到了爸妈家,和爸妈聊了一会儿,到厨房去转悠了一圈,又继续看我的剧,一下子看了五集。下午我停止了追剧的时候,坐在副驾驶上不停调整坐姿,不是嫌弃座椅硌脖子,就是心烦坐的腰疼,百般不舒服。
我觉察到了自己的这种烦躁情绪,问自己,这个情绪背后的根源是什么呢?
从生理方面看,是我的身体此时有点劳累,能量不足需要休息,有点像小孩子的闹觉。可是我的大脑因为剧情又有点兴奋,陷入一种想睡又睡不着的状态。
不过更多的是源于心理上的认知冲突。
我觉察出了其中有自责成分。一方面,在我的意识中认为追剧是浪费时间,而浪费时间是可耻的。另一方面,我还有许多重要的事情要做,比如今天的文章还没有完成,好多书还没看,上课内容还没复习,我觉得我不应该把时间花在了看剧上。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这次追剧,我没能够及时止住,让自己陷入了一种失控状态中。我感到自己引以为豪的自律受到了冲击,内心产生了一种挫败感。
十年以前,曾经有一段时间我感到人生迷茫,有意让自己陷入了持续追剧中。追剧的过程是很兴奋的,可是追完以后情绪异常烦躁,还有一种精神空虚感。记得听陈海贤老师说过这是一种消费型快乐的后遗症。而当我们把精力投入到学习、运动、写作等产生的快乐是创造型快乐,这种快乐会让人感受到内心的丰盈。
我发现自己一旦看到喜欢的剧,好奇心被勾了起来,就一门心思想把它看到剧终,这就像是我的执念。其实知道最终的结局并不会让我感到快乐,更多的时候是一种空虚感。
所以后来,为了不让自己陷入这种状态,我放弃了追剧。哪怕是大家都非常推荐的,我也不追。
现在想想,我的那种没白没黑不眠不休追剧的失控状态,算不算是自律背后的一面呢?算不算是自律性的一种平衡呢?
一直以来,我觉得自己的自律性还可以,自己决定要做的事情,每天会坚持,比如晨跑,比如瑜伽,比如写文章……但是,一旦我开始追剧,就会失控,没有了自律性,哪怕是我设定了只看两集的目标,也不能遵守。
追剧与看小说,简直是对我意志力的极大挑战。是什么让我不停的往下追?是一种强迫症状吗?还是好奇心过剩呢?
我明白了,自律与失控是我的一体两面,它们是同时存在的,只不过这两个面所针对的具体内容不一样。就像是我的手心与手背,有多强烈的自律,就有多难控制的放纵在那里。
正如李老师所说,“任何事物都包含而离不开他的对立面,两个极端事物之间的相似度一定高于中间和任何一端事物的相似度”,这就是对立统一。
我心头的那个结,终于有了打开了的感觉,眼前的迷雾似乎也散了去。是的,自律自控的那个是我,沉迷失控的也是我,是我的一体两面。
我的烦躁是因为我不接纳那个失控的我,认为她是不好的。其实哪有什么好与不好,就如同瑜伽中张与弛,是相辅相成的。
我享受自律带给我的控制感,偶尔也会体验一番看剧的放纵感。
回看自己的心理冲突与头脑中的那个应该思维密不可分。不过应该思维自有他存在的重要的价值。
譬如在你没有体验到晨跑和学习的快乐的时候,应该思维是让你坚持下去的推动力。而一旦你从学习或者运动中体会到那种内心丰盈的快乐,促使你坚持下去的就是这个乐在其中了。
开始你是因为应该去做这些事情而自律,后来是因为做这些事情欢喜而自律,也就是一个自律是被动的,一个自律是主动的。
我感觉现在的我分裂成两个我 ,一个我站在旁边,想看明白陷入那种状态的那个我。也就是说,每次我们在进行觉察的时候,实际上就是那个觉察的自我在审视或者是回观那个实际的自我的过程。每当我们觉察到什么的时候,那个觉察自我其实就已经在了,而不是刻意的抽离出来的。明白了这一点,我真是有一点开心,欢喜起来。
学习心理也好,修行也好,在我看来,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解决内心的这些由认知所造成的内心冲突。好好地感知当下,体验当下,活在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