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数人很害怕友情的疏离,但随着我们的成长,距离、时差、经济条件、经历的人事物,都会导致彼此的话题越来越少。
我们也会感到彷徨和失望,希望尽可能的恢复如初。
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需要一定的分寸感才能形成一个平衡的状态。
小时候呐,都会关系很好的朋友。
但是因为你家庭的迁移,俩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然后就疏远你了。
现在虽然知道了,要接受这个是常态。但还是会忍不住的难受。
有人对这个现象说:“虽然我也有很多朋友,我也很在乎身边的人,但我从来没有一个奢望,要把任何一个人留一辈子。有的人他来,他就是陪你一段的。”
不否认,这是常态,但是曾经的美好,哪有那么容易忘怀。最开始的记忆,最懵懂的,第一次的,陪伴你的,那会那么容易的忘怀。
就算分开了,睹物定会思人。毕竟,一起了度过那段时间。每个人,都只能陪你走过一段路。有的人他来,他就是陪你一段的。
但是呢,也会遇到新的人。也不是所有人都会相忘于江湖。总之呢,向前看,总是沉迷于过去做什么啊。
我们呀,都要,在百转柔肠间,一天天地冷酷起来。不必形影不离,也不再抱团取暖,只是以不远不近的距离,浓淡相宜的来往着。
这个是在说友情
就从小到大,大大小小的离别还少吗?
3、4岁时,在第一天踏入幼儿园时,哭闹着。离开家人,去到一个满是和自己一样大的小屁孩的环境。第一次和家人别离。
18岁时,读大学,又一次和家人别离。
若干年后,与上一辈,再也不见,永远别离。
亲情,或许是比较容易忽略的了。大多数人都会刻意的去忽略吧。
什么兄友弟恭,其乐融融,都是别人家的故事。
别离才是常态,或者是更多“后浪”期望的。
离别后,想多晚睡都可以,想咋就咋,不会有爸妈的唠叨。也不会有人早早的喊你起床。
即使,有网络来连接,但一别终究,许久不能想见。
再次相见,看到华发新生,又添几许皱纹。
但,总要学会长大,总要有自己的家。父母和子女,本就是,父母看着子女的渐行渐远,要祝福的不是吗?
没有谁一直陪着谁。大概以前的我不需要,一个人,吃饭,睡觉,旅行,走走停停。也一个人看书,写信,自己对话谈心。因为,我怕分开,怕别离。
一直躲避,一直缩。
但是,一想到和小张已经分开整整一周了,就很失落。虽然,距离下次相见,更近了。
但是呢,更多的是想。
我想念你的吻,想念你的味道。
上周,在候车时。小齐,老是想吻小张,但没得逞多少次,开始是有一个大叔,老是望着我们,后来,有个小弟弟,跑来了我们的对面,少儿不宜怕教坏小弟弟。
但是,小张居然,试图挑逗小齐,小齐呀,一逮着机会,就吻上去。巧克力味的呀,后来,小齐的唇变了色。
在准备检票时,小齐一步一吻,想把不舍和依恋融入那许多吻中,对小张诉说。
小张,离开的第五分钟,想她。
小张,离开的第50分钟,想她,但我要检票了。
......
小张,离开的第500分钟,好累,想她,想睡觉。
......
小张,离开的第1314分钟,想她。
......
小张,离开的第10000分钟,有点困,想她,想睡觉。
我早起,
你晚起,
我们早晚在一起 。
我早睡,
你晚睡,
我们早晚一起睡。
————————《给小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