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典小说名著中,《西游记》要算是最驳杂的一部书。它糅合进了佛、道、儒三家之言,颇为齐全地让佛、道两教的神祗、仙人都登场表演,时而讲“禅心”、“六贼”、“圆觉”,时而讲“真性”、“元神”、“凝玄”,故弄玄虚。而在这佛、道兼容的神仙世界里又以直写或隐喻的方式,注入现实社会的人情世态,时而掉书袋式地抛几句儒家圣人的至理名言!似庄而谐,令人解颐。
也正是这样一部小说,一方面赢得了多种层次的读者的广泛喜爱。另一方面却给小说评论者造成了麻烦,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直至近些年来,对它的诠释方才贴近了这部小说的实际,说的较为圆通、中肯。
中国早期的几部长篇小说一样,《西游记》写的唐僧取经故事,也是有历史根据的!
唐太宗时期,玄奘(zàng)去天竺(zhú )诸国取经,历经十七年之久,备受艰难困苦,归国后译成佛教七十三部。堪称历史伟人。记其经历,如山河险阻、气候严酷、野兽威胁、强人袭击及所见异国风情、自然奇景。
《取经诗话》中写了诸多人物的前身,我就写几个。
“花果山紫云洞(水帘洞)八万四千个铜头铁额猕猴王”,自愿来助和尚取经,自此改呼“猴行者”,充当孙悟空的角色。
中途中降伏的深沙神,化作金桥,托定取经人渡过沙漠,虽未加入取经行列,但也显然是后来沙僧的前身。
总之,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进一步丰富、发展,是佛、道两教的鼎盛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