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于非洲喀拉哈里沙漠昆人为人类学热门,他们到非洲已达万年,却非黑人,哪来的?是个谜。至于他们的生存技能,着实令人惊叹:能辨识几百种可食植物,可从沙上足迹辨认熟人,能看出猎物的大小和健康状态。
有许多人类学学者前后来到非洲喀拉哈里沙漠,探索,研究昆人狩猎采集社会的性别关系和生活态度、他们生存能力,生存方式,访谈出书。
1969年玛乔娜随丈夫前往非洲喀拉哈里沙漠对昆人进行一系列跨学科的田野研究,那时玛乔娜只是一名本科毕业生,所学方向也不是人类学研究。但20个月左右的时间内,她对昆人文化习俗,生活方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入乡随,学习昆人语言,和不同年龄的人沟通交流,探索他们的生活习惯,成长故事,期间遇到性格开朗、能说会道、经验丰富,思维活跃出口成章的昆人女性妮萨。向她讲述了自己从童年到少女时代,走入婚姻,生儿育女的生活经历,作者通过大量深访调查,笔录录音,了解了昆人实际生活状态,用第一手翔实的资料历经十几年,写了此书,成为人类学有影响的书籍,一举成名,玛乔丽成了女人类学家,当上了大学教师。
玛乔丽主要研究对象是女性,为了探索史前女性的境遇,对昆人妇女的生活,大到杀婴、婚育、宗教、情人,小到性游戏、荤话、月经,都留心考察,仔细询问。窥一斑而知全豹,逐渐地了解了他们的情感世界,生活文化。
读《妮萨:一名昆族女子的生活与心声》仿佛眼前徐徐展开画卷,广阔的草原,干涸的沙漠,男子男子以树叶遮羞,在林间打猎,和动物搏击,彪悍魁梧;女子用皮裙遮挡,与孩童嬉戏,天性善良。感知他们流露出的喜怒哀乐,有种窥探的神奇感觉。像在看遥远的非洲,也像在看自己。
无论生活在什么样的社会中,人类所做的挣扎都是相似的。繁衍生息,延续血脉,为生存为发展,奋力拼搏。作为个体,孩童少年时期无忧无虑,青年追求美好爱情,中年为家为事业所累。求认同求关注,希望被理解也在理解他人,永远不变的主题是爱与被爱。
作者记录昆人女性在童年和青年时期养成的泰然自若的态度会影响终身。她们总是很自信,不会徒劳无益地追求所谓的“完美”,昆人知道人有美丑,也承认有些人长得特别俊俏或者特别美丽,但他们并不详细探讨这些。谁都有法子让自己有吸引力:只要洗完澡后,给脸和身体涂上油,打上用野生植物提炼的化妆品,再穿上最好的衣服——缀有珠子的传统毛皮斗篷,或者最近流行的色彩鲜艳的衣服——这就行了。
指出而我们社会的女性总在苛求完美,并由此不断受挫,产生焦虑,带我们寻找焦虑的根源,看清本质,调整心态,每个人都有自己所处的位置,快乐幸福与否,纯看个人心态。
玛乔丽坦承,自己一而再、再而三地重返非洲,在广袤无垠大地上,在寻找自我、理解自我。
通过作者细致观察总结,细微描述让我们一窥昆人的生活方式:
以狩猎与采集为生的族群,集体养育孩子。母亲,姐妹,侄女,外甥女,所有人一起照顾他人的孩子,甚至帮忙哺乳。
昆人能轻松辨认出熟人和其他人的足迹,还能从对方留在沙地上的痕迹,判断这个人的身体状况如何,他做了什么?
昆人孕妇必须独自到野外去生娃,不能有人陪,分娩时坐着,不许动也不许哭,否则被视为懦弱,族人鄙夷,丈夫抛弃。生育对昆族孕妇考验之大,非现代妇女能想象。
昆族女人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享受着令人惊讶的自治权,对自己以及孩子的生活拥有很大影响力。
大约在15岁到18岁之间,男孩可能第一次杀死大动物。昆人把这视为标志事件,分别举行两次仪式来庆祝——第一次杀死雄性动物庆祝,第一次杀死雌性动物也庆祝。
采集狩猎社会食物匮乏互助才能生存空人还有一个规矩,那就是强调谦恭,谁要打到大猎物,对肉饥渴的昆人,这可是天大的喜讯,回村后不但不能张扬,反而要表现低调,一生声不肯坐着,旁人问才能开口说出后还得强调是个小猎物,不值一提。然后全村人分享。
昆人的经济以分享为基础,从小就鼓励孩子分享物品,孩子最早学习的词是na(意思是给我)和(ibn)意思是拿走它。但对孩子来说,学会分享很难。
昆人有一夫多妻制,妻子之间互称对方为平妻。但昆人认为,一夫多妻婚姻的多数问题跟其他问题不同,并非因为神漠不关心或者施加报复,而是人的自作孽。95 %的昆人过的是一夫一妻的婚姻,生活稳定。尼萨的祖父显然同时有三个妻子,这极其罕见。
昆族父亲如果特别疼爱孩子,也会常跟孩子玩。但男人陪伴孩子(特别是婴儿)的时间远远少于妇女。
昆人社会压抑很多其他社会鼓励的助长男性统治的行为。竞争、地位、炫耀、往上爬等全部不被提倡。各种形式的侵夺——在很多社会属于男性领域——在昆人社会是不存在的,男人不花时间学习怎样竞争,也不教育男孩们这些内容。贫富差异也通过分享食物、物品及馈赠礼物得以缩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