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者,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大学》由此始,进一步申明修齐治平之道也。
何谓“修身”?
《礼记.中庸》说到“好学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矣。”好学乃为己之学,力行乃彰显心性于形意举止之间,知耻乃拒绝之智慧,通过这样的表述彻底透析修身为何。“修身”只是一个概念,这三者才是修身的具象,正如体相用三位一体方为修身。那修身之用又为何?
修身必为修行,修行涵盖正心和诚意,惟有正心,方能扶其修身之本。心不正,心乃身之奴隶,必会随形变化而受身所役;心正则心乃身之主宰,就能身心俱在,所以修身必在正心。
那么接下来许多实际的事件都容易导致其心不正,在此一一显明为正心之备。
“身有所忿懥”:内心时刻充满一股愤世嫉俗、暴戾之气,那么心一定不会得其正。
“(身)有所恐惧”,心性不会恐惧和愤恨,唯有失去心性就会陷落于生物性的后天身心之时,就会出现恐惧。人生最大的恐惧来自于死亡,如果明白死亡只是身体死亡,心性永无死亡,那么恐惧就自然消失。这样的恐惧下,其心就不得其正了。
恐惧在于身体的反应,人们为了远离恐惧就会出现一系列的方式去抗拒恐惧的来临,最显明的就是逃避和躲藏。逃避到各种心理的、社会的、文化的面具之后,也会躲藏在金钱和权力的洞穴里,也会躲藏在宗教神灵的洞穴中,躲藏在豪宅名车、诗歌音乐学术等等......就形成自我或自恋等。
身体是心性的洞穴,那身体必定会找到洞穴或者环境中去求得安全感。人就是在不断寻找安全感而面具不断加厚,至此不再心性流露,正所谓一切都是假面人生。你也不要去探究谁是谁非,唯有在当下安全的环境中才会有心性流露。
“(身)有所好乐”也是不得正心的一种。人有天然的动物性,动物性的本能就是离苦得乐,享乐乃刺激感官之存在,只有感官有感觉才证明人的存在,这就是本能。正心者,致中和,《中庸》说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乃儒家思想核心之核心,心性创生宇宙,涵养万物,令一切安处于自律、自在、自由、自化之往复。
“(身)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此忧患乃人基础生存之忧患,本我之忧患,担心之忧患,患得患失之忧患。人须有忧患意识方能有备无患,此乃思想之忧患,在此处忧患乃身体本能之忧患中,此忧患非彼忧患。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前面这么多不得其正之现状,就是人之天性本性荡尽,如同形尸走肉,失魂落魄,麻木不仁,无动于衷。这是人真正不得其正之无奈状。
曾子归纳这些说道:“此谓修身在正其心”。佛教唯识学中说到第八识便是心性,第七识才是不得其正的恐惧来源;道学所说“道者,心之主宰”至此三玄归一,透彻心性之本。儒修身,佛修行,道修自然都在正其心。
修身得其正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