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知乎上看到一个问题:“山西的古建筑为何总给我一种土里土气的感觉?”各种说法不一,高票的正反方都有支持率高的。可有其中一篇说法竟然被我的领导觉得说的很有道理,作者明显是倾向于说土,而且人家正方的作者标签是:芝加哥大学、生物物理博士、自称是业余古建筑爱好者。但我觉得不是的,山西的古建筑其实真的不土。
01
其实这个问题本身就很搞笑,还不如问“如何提高自己在古建筑上的审美”更有意义。说白了这位朋友可能去日本多了,看到每年经过日本政府维护、翻修的古建筑,就觉得那很漂亮很壮观,然后坐在美国的课堂里就挥挥洒洒的写下了这些傻乎乎的话。然后还兴致勃勃的拿出日本京都、大阪等地的照片和山西比。
可能这位朋友不知道,日本不是只有京都、大阪这一点古建筑的。还有很多散落在全国的古建筑,既不如山西保存的完整,又残破的没法拍照展示。请问这位朋友看过没有?
可能这位朋友还不知道,她拿京都、大阪的那几个古建筑和山西的几个建筑做比较,本来就是不对等的,为啥不拿来和更有名的古建筑做比较呢?拿去和故宫比比呀,分分钟秒杀京都。
可能这位朋友还是有点太业余了,爱的建筑不够古吧?她上面已经有位很专业的老师——张博宏(故宫博物院、修缮技艺部工程师)说的很具体了:山西有些殿座的瓦面其实相当精美,而且装饰构件极多,在对于我个人来说,黑活(黑色布瓦)有时比琉璃瓦看着更加舒服……
“山西(乃至全中国)的古建筑,普遍都缺少像样的照片”,“照片照得土,观众自然觉得照片里的建筑土。照片照得好看,哪怕照片里的建筑是真土,观众都不会觉得土。”……你听听,这是一个博士生说的话么?你品,你细品。
02
那么话说回来了,山西的古建筑真的土么?
众所周知山西早期建筑(明清之前)非常多,古建也一直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我们这些非古建筑专业的人看的都是外观,同时还受固有外部环境的潜意识影响,包括山西建筑的特殊性都不懂。
山西建筑的特殊性,就是山西的地方做法不能用官式思维来思考。你从山西建筑上可以看出地方工匠有很强的传承。北京故宫的是按照南京故宫搬过来的,朱棣营建时动用了南方工匠,所以紫禁城部分做法是南方带来的,而且不同时期建筑,也有不同差异,有的差异明显,简单的从一个地方说,飞椽的卷杀与拔腮。这一做法在明代的建筑上可以找寻到,故宫角楼非常明显,而到了清代,做法已经完全消失,飞椽就是直来直去。而山西不是,在山西晋祠的一个清代建筑上,我们仍可以看到这种做法(其它清代建筑也有)。而且目前山西建筑保存下来的整体建筑群很少,多为单体建筑,中国古建筑需要整体观赏,这也是山西建筑外行看起来土的原因之一。 ——张博宏
至于那些当博士的业余古建筑爱好者们,建议你们不要在知乎上找照片啦,多去摄影类的网站上看看咱们国内的摄影师们拍的山西古建筑吧,不是你以为的那样连个外部美都拍不出来。你这样说是会受到国内摄影师们的白眼的。
而且好多古建筑内部是不允许拍照的,亲自去内部看看,感受一下真正的古朴之美吧。
03
以前我也一度觉得山西的古建筑保存的不如南方。后来才发现不是这样的。这是因为山西气候干燥,建筑不易朽坏;并且山西大多是山地,不适合大军团作战,古建筑较少受战火侵袭。由于这两方面原因,古建筑保存很好,不需彻底重修就有很高的观赏价值,修缮过度反而是画蛇添足;另外加上山西省旅游开发不足,很多冷僻地方虽然有不错的古建筑,但很少有游客来看,也就没有必要进行大修缮了。
我不是说不需要文保,而是不需要把文物打理的光鲜亮丽,光彩夺目。那不是修复,那是毁灭。
回想张博宏老师总结的那句话:“山西的建筑确实看起来很土,它的用料土,装饰土,形制土,做法土,但这些土都是建立在其自身年代的久远和做法极强的传承上。所以说,就算山西很土,它也是每一个古建爱好者和工作者必去的圣地。真正的老师永远不在书本上。”
余深以为然,审美一向是个人的事,但也需修炼。古建是携千百年历史的无字书,心存敬畏,悉心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