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姆曾经说过,最有意思的文章实际上是书信,没有伪装,卸下虚伪,不多修饰的散发着生活的味道,传递着直白质朴的真实情感。一如我们嘴里念叨的“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本书是一本书信合集,记录了汉芙和伦敦书店老板与员工的书信往来。汉芙受不了美国“到处都是邋遢书”转而去英国的马克斯与科恩书店邮购,她列出的各种难寻的书名让书店老板德尔先生到处收购寻觅,于是一封接着一封的书信往来,让简单的生意帐具有了深切温暖的人情往来。二十年来素未谋面却已是莫逆之交,最后书店结束,汉芙终于造访,而德尔先生也已去世。“如果你们恰好路过查令十字街84号,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它太多太多。”
与它平淡得几乎索然无味的书名相对,书的名号反而特别响:“爱书人的圣经”,它有什么样的魅力致使能这样堪当?
汉芙是一个一流的爱书人,她在书信里大骂德尔先生,说你们竟然忍心用一本古书拆出来的纸来包书,这不是很不像话?对于一本好书未来的主人,她在信中这样写道:我爱极了那种与心有灵犀的前人冥冥共读,时而凄泣于胸,时而被耳提面命的感觉。甚至于这样说:我从来不买没有读过的书。
而同样作为爱书人的书店老板德尔先生则就显得内敛含蓄。汉芙给德尔先生写信:春天到了,我想读点情诗,别给我寄济慈和雪莱,我要那种深情款款而不是唾沫横飞的……该寄什么给我,你自己动动脑筋…..于是英国绅士德尔先生赶紧道歉,又特意跑到乡下为不好伺候的汉芙觅书。但我想,德尔先生应该是高兴而又乐意的,因为只有真正爱书的人才会懂得体会彼此的挑剔与需要,所以汉芙的嬉笑怒骂都显得真诚而难得可贵起来。
远隔重洋的两人因为书而心心相惜并由此结缘,体会着彼此的真挚与含蓄。我们对书有着深深的依赖和信任,希望或多或少能从别人那里看到自己的影子,里面有人能分担同样的爱恨,一起分享承受同样的痛楚以致情感共鸣泪流满面,终归的说,我们只是渴望不再孤单。而书里的始终只能是情感寄托,它无法弥补活生生摆在面前的空洞,也就是说,我们只是在书里不在孤单。这是我们隐含的期待,正如刘备三顾茅庐对诸葛亮的礼贤下士满足了我们对文人的尊重需要,而汉芙和德尔先生在书的联结下的心心相惜不再只是简单的交易礼节则满足了我们对孤单的美好终结。谁能想到擦肩而过的路人会与你发生的刻骨情感?稍有遗憾是否就错过了重要的相互依托?而《查令十字街84号》则保存了我们的希冀,因书结缘。
“三十年多年来,人们读它、写它、演它、在这段传奇里彼此问候,相互取暖。”这是译林出版社的图书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