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不顺心的事儿,常常弄得自己心烦气乱,抱怨四起,抱怨这里不好,抱怨那里不好,这个人不好,那个人不好,随着时间一长,自己不知不觉就掉进了抱怨的大坑。
但长期呆在抱怨大坑中,会越来越舒服自在,而这恰恰是最可怕的。
抱怨是一件损人不利己的事儿。对身边的人来说,抱怨会把负能量传递给他们,让身边的人不舒服;抱怨会把自己的生活搅乱,看谁都厌烦。但令人惊奇的是,这么损人损己的事,很多人都在做,而且还很享受!
请看下面的几个真实故事。
✨ 01
“你看你又把家里弄得乱糟糟的......”小张拿着拖把一边拖地一边对坐在沙发看电视的小李嚷嚷道。小李没有说任何话,默默地从沙发上离开回到卧室。当小张来到卧室看到小李在玩游戏,于是️冲着他大吼一声:“你看,你除了打游戏还会什么,都不知道把这些时间用在学习上.......”看到小张噼里啪啦说个不停,小李直接走出了家门。小张看到后嘟囔一句:“简直太气人了,为什么他会这样啊,我为了这个家我图个啥.....”
小张坐到沙发上,感到很委屈,自己不辞辛劳地为这个家付出,而老公不但工作上没有任何起色,而且也不知道把空闲的时间花在工作上。
✨ 02
小杨已经工作5年多了,已经是一个独立的大人。不过,小杨妈妈每天都会对小杨嘘寒问暖,无微不至地照顾着。很多时候小杨觉得妈妈唠叨多事,自己已经长大了,不是小孩,知道如何照顾好自己,知道什么食物该吃还是不该吃;知道什么时候加衣服什么时候减衣服;更知道哪些工作是靠谱的,哪些是不靠谱的.....
有一天小杨妈妈拿了一件衣服给小杨说:“赶快穿上,今天有点冷。”小杨不耐烦地说道:“好啦好啦,我知道啦!”。
小杨穿好衣服出门了,心里堵得慌,心想妈妈什么时候才能把我当成大人看待啊……
✨ 03
小罗是一位老师,面对学生吵闹不守课堂规则时,她常常控制不了自己,向学生发了脾气,弄得双方都不开心。不仅孩子不开心,她也糟心。每一次发完脾气后,觉得有些后悔,但是自己真被这群孩子气着了。她常常在想:“这群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怎么这么折麽人啊......”
看了以上的故事是不是觉得很熟悉,这些场景都发生在我们身边,还可能发生在自己的身上。如果长期这样下去,会出现以下后果。
故事1的小张肯定和老公小李的矛盾越来越大,导致小张看小李什么地方都不顺眼。而小李的忍耐是有限的,在长时间的忍让下最终会崩盘,他们最终会走上离婚之路。
故事2中的小杨如果一直对妈妈有这样那样的抱怨,那最终会使两人的关系紧张,甚至成为仇人。因为小杨会把自己生活中的不幸都归于她的妈妈。
故事3的小罗如果一直讨厌小孩子不守规矩,那她发脾气的频率会越来越高,导致学生不喜欢她,也可能因此丢掉工作或者不喜欢孩子,不愿意生孩子......
那有没有什么方法让这些严重后果不发生呢,把他们或者有类似情况的人从抱怨的大坑里拯救出来?当然有,而且效果非常棒。
方法1: 看得见别人的好
“看得见别人的好”就是找到别人身上好的地方。任何人身上有好的地方和不好的地方。抱怨会让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在他人不好的地方而忽略了好的地方。因此找到对方好的地方,放大好的地方,那不好的地方也就自然而然地缩小了。因此可以缓和两者之间的关系,像调和剂一样将彼此的关系向积极方向调节。
比如故事1中的小张如果能看到小李身上的好(踏实,有责任感),也就不会这样抱怨和埋怨他了,而是会理解他的不易和难处,和他一起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再比如故事2中的小杨,如果能看到妈妈对他的爱,那么他也就不会那么抗拒妈妈对他的关心,而是可以心平气和地找妈妈谈心,让妈妈能明白她过度的关心给自己带来的苦恼,进而让妈妈尝试着理解自己。
方法二:角色转换法
什么是角色转换法?就是从一个角色转换为另外一个角色,通过这个方法尝试着了解对方的真实想法,并能找到方法来解决问题。
比如故事3中的小罗,如果他能站在孩子的角度来思考,就不会那么生气了。孩子会说:“我就是控制不住说话,不说话难受,我也知道不能说话,但等我意识到的时候已经说出来了。有时候看到老师发脾气心理特别害怕,老师发脾气的时候一点都不美......”
看啊,转换角色真的能让自己了解别人是怎么想的,从而减少抱怨,并能找到解决的办法,何乐而不为呢?
总结:
快速减少抱怨的两大法宝:
(1)看得到对方的好
(2)角色转换
一起让抱怨从我们的生活中移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