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几年中国的实体经济一直在下行,但是互联网的发展却一直逆势在暴增。可以说,这几年,除了房地产,金融,增长最快也就只有互联网,全民创业,万众创新似乎成为主流的口号,2015年在中关村创业园最火的一个段子,如果你在创业园的楼上扔下一块砖,砸中10个人中的一个,这10个人,有5个人是正在创业,有3个人在是失败了继续准备创业,还有2个是正在准备创业,而捡起这块砖的清洁阿姨正在赶往下一个会场,分享自己的创业经历。
说的有点夸张,但是随着中国的互联网人口已经趋向饱和,这就意味着依靠人口红利,仅仅靠烧钱,拉新之后在考虑怎么赚钱的模式已经不是最好的模式了。之前靠价格战,得屌丝者得天下的商业思维似乎也不行了。自2015年下半年开始,如日中天的o2o模式接二连三倒闭,行业里的独角兽合并过冬,创新市场遇冷,狂热的互联网热潮逐渐退去,雷军的飞猪理论,只要你站在风口,猪都能飞起来,随着小米的大幅度贬值,从市值400亿美元到2016年下半年不到40亿美元,这理论也就成了人们饭后的谈资了。
2016年刚刚入秋,可互联网创业已经进入了深冬时节,近期,生鲜电商壹桌网倒闭的传言,将创业公司倒闭潮的话题再度点燃,再一次让整个行业再次感受到寒冬的冽冽瑟风。
真的是资本寒冬吗?
既然说是资本寒冬,那就先来看看哪些大投资公司,在这一年都干了什么。在这一年里,沈南鹏带领的红杉资本中国基金相继投出了近80个项目,其中近3/4的项目属于中早期投资,而2015年7月到现在,徐小平的真格基金,投资速度不降反升,投出的项目数量多达108个,在看看经纬中国,总共投资了99家公司,经纬系公司融资总轮数位290次,用4亿美金撬动80亿美金,这一年甚至成为经纬中国最忙的一年,2016年上半年,中国VC的投资规模虽人比2015年同期有所下降,但实际上每月的平均投资案例数量还维持在200,没有大幅度下降。
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说资本寒冬这个概念呢?
我觉得资本寒冬是一个相对概念,而且比较的年份维度较小,难以看出这个模式是否可行,需要更长的时间来检验。我们可以从VC市场,创业者与项目,消费群体这几个角度分析。
对于VC市场,很多投资者越来越理性,不会只关注你的拉新,还会关注你的留存,忠诚度等一些细指标,更重要的是这个项目是否具备核心竞争力。之前很多的o2o项目估值过高,很多项目其实没有核心竞争力,同质化太严重,只要介入足够资本,就能轻易将你打败,毕竟o2o用户的粘性太低,忠诚度那是分分钟的事。所以对于那些技术创新作为创造力的企业会受到资本的青睐,从孵化器重点关注的孵化领域和投资人重点关注的投资行业分布可以看出,除来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以及电子商务以外,硬件,企业服务,医疗健康这些更具有技术性的行业正在成为资本的新宠,这是因为技术创新很难被轻易模仿。
李开复的创新工场重点部署两个投资方向,一个是人工智能,另一个方向是文化娱乐,人工智能超出我的认知范围,便不做点评(哈哈),我们着重分析下文化娱乐,先说下我们大环境,中国2015年GDP增速为6.9%,创1990年最低,至于这个增速,水分也在我们考虑的范围内。我们不要被6.9所迷惑,只要增速是正的,我们的财富还是增加的,并且6.9还是属于增速较快的国家。更何况在经济下行,文化娱乐的消费反而是一块热土,火辣辣的吸引着投资者的目光。
2016年1月份,万达宣布以不超过35亿美元现金收购美国传奇影业公司,这也是迄今为止中国企业在海外最大的一桩文化并购案。3月份,万达集团AMC并购美国另一家电影院线卡麦克,进一步扩大了万达在美国院线布局的影响力。7月份,AMC又以9.21亿英镑并购欧洲第一大院线--Odeon,自此万达形成了遍布全球的电影院线布局。
对于创业者与项目,创业者与项目是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乃生死攸关的一个环节,对于这段时间的资本寒冬的洗牌,其实是对创业者团队的洗牌,淘汰那些吹牛不务实,空谈误国的团队,也淘汰那些随风逐流没有自己思考的团队,这个环节失败的原因大部分归结于公司的创始人,同质化太严重,需求是复制的,创新也只是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APP也只是一个功能的堆砌体,说到底就是企业没有核心的竞争力。但是我们要敬重洗牌之后还依然活跃在一线的创业者,创业真的是不容易。并且在移动互联网的人口红利热潮下,带动了一大批自媒体,这一大批自媒体人开始进入内容+。
对于消费者,基本需求的转变,移动互联网之处,垂直行业并不多,可选性少,但是随着o2o的井喷,一个行业的可选性就多了很多,比如我们要订外卖,有百度外卖,饿了吗,美团等等,我们就会去关注类似产品性价比的一些东西,慢慢从痛点到幸福点的转移,我想这得益于第三方支付与强大的物流体系。所以一个项目能实时抓住用户的购物心理,购物习惯,依然会受到资本的青睐。
其实总结起来,就是整个市场会面临一个洗牌。未来会更加专业化和垂直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