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我们围绕着问题解决力的提升进行了交流,以下是对于问题解决力提升的汇总,内容较多,并且相对体系化,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点开阅读或通篇阅读,同时相关内容也会随着经验及学习的累积而不断地更新迭代。
大纲
第一部分:发现问题
主要是转变我们对于问题的看法及态度,能够用积极主动地看待生命中的每一个问题,并且主动去发现问题。
1、你的灯还亮着吗?——发现问题是一件很重要的能力
2、问题的本质就是现状和期待的差距
3、发现问题改善的开始
4、别一遇到问题就自嗨
5、解决问题的高手都是有套路的
第二部分:明确问题
6、问题的本质都没搞清楚,你瞎折腾什么?
第三部分:拆解问题
7、世上问难题,只要肯拆解
8、拆解问题的假设驱动
第四部分:解决方案
第五部分:总结问题
这一部分可以参考结构化思维的内容,在汇报中做到论证类比序。
具体内容:
以下是具体内容的合集:
第一部分:发现问题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你笑。我走在大街上,身边有个女孩穿着妈妈新买的衣服正欢乐前行,脚上穿着一双漂亮的新鞋,走起路来很是轻盈,还伴随着一阵阵欢乐的声音。似乎在告诉这全世界“你们看,今天的我多么漂亮”。
没过几分钟,女孩子脸上的表情开始变得凝重,还时不时透着一丝痛苦。走起路来也没有那么自然,甚至有些一瘸一拐,毫无美感。
“妈妈,这个鞋子太磨脚了!她终于忍不住告诉妈妈了。
一开始女孩子穿上鞋子最大的期待是除了漂亮,还应该是合脚的。但现实是新买的鞋子有些磨脚,让女孩子很痛苦。
女孩子这时候终于发现了问题。而问题的本质就是你期望的东西和你体验的东西之间的差距。
1
发现问题并不可怕,反而是机会,一个自我提升,不断进步的机会。只是很多时候我们因为每天例行公事地忙碌着,因而很难察觉到问题的存在。
之前在到电力企业的供电所进行调研,在调研的过程中,当问到:“有什么有问题需要解决的吗?”很多一线的伙伴就开始爆发出一堆问题,有些问题很基础,有些问题积累了很久。“为什么这么多的问题,他们之前没有解决呢?即便是局里的几个部门,一样存在着一些共有的问题。
在旁人看来那是问题,需要解决。为什么在工作中还能存活那么久。并不是因为他们不够尽责任,而是他们的心智带宽被其他事情占据了,就很难空出新的地方去思考了。
就如同你的网络是有限的,如果你用于下载东西,看视频,就可能很难再同时玩游戏了。而如果他们人员有限,每天还得忙着抄表,收费,催费,报装……每天如此忙,哪还有什么时间去思考如何提升卡扣,如何去发现和解决那些看似不太重要的事情呢?于是一些本质上的问题没有解决,做事的效率没能得到提升,就陷入一种越来越忙(盲/芒)的怪圈。
这就是《稀缺》这本书里说到的稀缺心态。
对于时间,能力和资源的稀缺心态——注意力集中在现在——大脑里反映出各种与现有关的事情,并变得冲动失去控制能力——心智带宽减少——做出错误认知,做出更多错误的决定——放大对于现有问题的理解——循环。
其实,这也是很多穷人一直穷的,很多忙人一直忙的原因。他们把注意力放在当下的存量上,而忽视了如何让自己去创造更多的当量。
2
发现问题如此重要,发现问题的关键是什么呢?
——对变化的敏感度。
有个抄表员发现了一个怪事,在自己的台区里,这两三个月有个用户每个月的用电量突然激增。从外面看,并没有看出这户人家有什么特别,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呢?于是他把情况跟警方汇报了下,警察进行调查后发现,这户人家正在家里利用紫外线灯种植毒品。而这个抄表员也因此通过用户的用电量差异,无意中破获了一桩毒品案。
这种事在现实中很难遇到,但是偷电在一些地方还是时有发生。如何去发现偷电的用户,并进行处理呢?挨家挨户蹲点?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显然一点都不现实!
有个哥们分享了他们所里的做法,在抄表的时候,对于每户人家有一定的了解。比如有些家里人多,电器多,用电量却非常少!于是这些人就是重点关注对象。也因此他们破获了几起偷电的案子。
对变化的敏感度是发现问题的重要手段。
3
先从自己责任范围之内的问题着手!
工作中有些人很喜欢给人提问题,而是都是很有价值的问题。结果反而遭到一些人的舒服,而他们甚至很擅长把一个个问题的产生,归结为别人或组织的问题。除了提问题的方式不恰当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在于如果你自身毛病一大堆,即便你提的问题再好,最后也很难有说服力!就像有些父母自己天天看电视,还让孩子不要看电视,这很难有说服力呀!
我们更容易对于自己的问题视而不见,对别人的问题翻到看清了。这或许就是所谓的“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因此提升自我,就从发现自我问题开始。多问自己几个问题:
“现实与自己所期待的有什么差距吗?“
“现在会不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是否觉得哪些工作进展不够顺利呢?”
“如果对于这些事置之不理,将来是否会发生什么重大问题呢?”
……
小结:
1.问题就是你体验的和你期待之间的差距。解决问题就是解决这个差距。2.解放自己的时间和心智,发现本质问题。3.对变化的敏感度是发现问题的重要手段。4.问题的解决从自身出发。
二、发现问题就是改善的开始
有个工厂聘请了了一个新的车间主任,车间主任上任的第一天就是蹲在车间里静静地观察大家的行为。
一天下来,他发现了一个问题很有趣。每天车间里的人都会到车间两边去取水,每个人每天平均四次。到A边的,每次大概十分钟,而到B边的每次大概15分钟,为什么B边的人会多出5分钟呢?
他仔细观察了到B边去取水的人,因为自动煮水的指示灯不太明显,所以到B边取水的人,很经常去取水的时候,水还没开,所以他们要么去上一趟厕所,要么回到工作岗位,要么几个人凑在一起聊聊天,这就是为什么比A边的人多处五分钟的原因。
接着他又继续思考,每人15分钟,多出5分钟,每天4次,500号人,一万分钟,近200个小时,这累计起来还真是极大的浪费。
晚上,他把几个班组长召集起来开会,讨论。如何把这些时间合理利用起来?
“我们都是技术能手,把那个指示灯换掉,改一个明显的,这样员工就可以根据情况去取水了”。
“我们干脆请几个专门倒水的阿姨吧!”“几个人?“”20个吧!“一个人服务25个人,这是不是太奢侈了”“那就2-5个人吧!”
“我们之间把加热器放到车间中间吧!””这个不行”。
“给每个人发一个比较大的保温器,这样他们就可以不用经常出来走动了”“这个方法我看行……
短短几分钟,班组长们就迸发出了各种各样的想法!而且有几个具有很强的实操性。只是他们在想,为什么我们反而发现不了改善的地方呢?很多时候,我们对于一些事习以为常,即便心里有抱怨,也因为“懒得去思考”而放弃了改善的机会。
1
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很多时候就是因为不满,因为问题的出现,而去进行改善的。因此,从某种角度看,当我们遇到不顺利,有抱怨的时候,那可能就是我们改善的机会来了,我们可以让自己变得更好了。
在公司,我的电脑连接网络后,当我离开一段时间,电脑自动黑屏,而再次打开的时候,电脑会自动连接到中国电信的网络,此时我就需要重新连接,顺利三五秒解决,很多时候都习惯了。后来有一次我连了好几次都没成功,刚好赶上了我有情绪的时候,当时有些不爽。为什么要每次都重新连接呢?为什么不让网络固定连接在同一个呢?
于是我开始到网上搜索答案,结果一看,别人已经给了很多答案,也就是说我的问题其实很多人早就发现了!并且解决了。当时暗暗地问了自己一句:“你怎么这么傻?”
我用了三分钟解决了这个小问题,后来再也不需要重新连接了,而是固定连接到同一个网络上。这不仅仅浪费时间的问题,因为情绪所产生的巨大浪费更为可怕。而改善又那么简单,关键是你是否愿意动动脑子,去改变
2
在工作中,我们总会有一些常规性的工作,比如我时常需要做报告,很快地我就形成了一个写报告的套路,也就是你的工作其实可以有自己一套优化且被证实过的流程。
这个流程可以帮助你减少决策的时间,即便是早上起床也有自己的一套流程。醒来,坐享五分钟,洗漱,码字10分钟……周而复始,早上醒来就不需要去思考自己今天该干什么了。
就像有人每天穿衣都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标准,一个小流程。
3
在供电公司一线调研的时候,时常可以听到他们对于其他部门会有大量的抱怨,财务流程太麻烦,计划建设审批不合理……但对于那些不满,他们仅仅只是不满,或许他们在抱怨的同时,如果能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设性意见,那或许对方就更愿意去改变了。其实反观自己,很多时候,客户对我们的抱怨我们又是什么样的态度呢?是否会给自己亮出绿灯思维,虚心接受,然后进行改进呢?还是在心里默默说:“我才懒得理你!”
我们甚至可以试想,曾经因为有人抱怨排队没有秩序,所以产生了排队时使用的围栏,因为抱怨等候太无聊,所以营业厅里有了电视播放,因为缴费太麻烦,所以大力推广线上缴费,因为抄表人员太辛苦,所以可以进行线上集抄……
如何把一个个问题和抱怨,转化为一个个改善的行动,这值得我们每个人去思考和反思。如果你一边抱怨着,一边按部就班,而想提升效率,这谁也帮不了你了。
我想,每个人都应该建议自己的一个改善标准。如果有利于我成长的改善,我都愿意去尝试。而对于很多企业,在遵守法律的前提下,如果能够满足客户的同时,有能降低成本提高效率,那就值得去进行自我改善。
当你决定对某个问题进行自我改善的时候,你会发现,曾经困扰自己的问题,竟然有那么多的方法可以解决。而这一切都需要我们有一颗改善之心。
三、问题的本质就是期望和现状的差距
有时候我们就像消防队员一样,面临着一个个问题,同时也在不断地解决着一个个问题。我们每天处理着大量的问题,就如同每天都在打怪,但我们是否想过,问题的本质是什么呢?就像我们每天都在处理情绪,但我们知道情绪的本质是什么吗?
哈姆雷特在思考“师生还是死”,在他的台词中,他写道:
是存在还是消亡,问题的所在;
要不要衷心地接受猖狂的命运,
横施矢石,更显的心情高贵呢。
还是面向汹涌的困扰去搏斗,
用对抗把他们了结?
哈姆雷特希望能够“显得心情高贵”于是在生和死之间就有了落差,问题也就来了“是生还是死”。
从这个角度也是在告诉我们:
哪怕我们选择午餐这样的问题也是在于现状和期待的落差。
此时,我走在深圳老街上,这里琳琅满目,各种吃的,我肚子也刚好饿了,问题来了,“如何解决肚子饿的问题?”
这时候,我们的问题是“让自己的肚子有饱足感”的期待和“肚子饿”的现状形成了落差!
而当我正在纠结选择哪一家餐厅,其实我是希望自己既能满足吃饱的要求,而且还希望选一个满意度最高的选项。这时候期望值更好了。
而在工作生活中也是如此,比如:有个男人在婚姻中出现了问题,老婆越来越懒得和他说话。这也侧面说明,这个男人担心,对于老婆,自己所期待的样子和现状产生了落差!
以度假饭店为例,当空房率居高不下被视为一个问题的时候,这意味饭店所期待的空房率和现状之间有落差!
在此,让我们一起想想,现在你所面临的问题是期待和现状产生了什么样的落差吗?
期待和现状的落差,就是问题的本质
发现本质会让我们的思考变得快捷,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套路。
知道这个本质有毛线用呢
一,看清问题种类
问题的本质是期待和现状的落差。从时间和空间上看,这种落差会有三种情况。
1.现状比期待的差,也就是我们追求更完美。
比如想要在厦门有个房子;工作可以提前结束;嫁个好男人……
2.现状和过去相比,有落差,希望恢复到原来的样子。
比如手机没电,需要充电;
自行车坏了,需要修理;
和女朋友吵架了,希望可以和曾经一样快乐地在一起……
3.现状和期待落差不大,但是担心将来某些因素可能导致落差产生,防患于未然。
比如各种消防演习;各种应急预案的制定等。
而针对不同的问题类型,我们也可以有针对性地采取行动(这部分内容后面将陆续分享)
二,提供解题思路
其实解决问题的本质就是缩短现状和期待的落差。那如何才能有效缩短落差呢?
1.搞清楚现状。
2.期待的样子是怎么样的?
3.二者之间的落差有哪些?
4.应该采取哪些行动去填补这些落差呢?
这样的落差在我们情绪管理中尤为常见。
我们每天在生活工作中,都会有很多情绪出现。
情人节老婆愿以为老公那种土包子根本不懂得浪漫,不会买花送给她,但结果送了一束玫瑰花,老婆高兴地不要不要的。为何会高兴呢?因为现状比自己期待还要高。
同样的家庭,老公到日本旅游,没出门时就告诉老婆准备给她买……,老婆听了连续好几天乐开了花,日盼夜盼终于等来了老公回来,结果就带了两盒馅饼,还说是特产,当初说好的,一个都没带!
老婆生气了,不开心了,问题来了。而就其原因,就是现状和期待差距太大了!
我们情绪的产生也是现状和期待的差距!这样是为什么那些对于别人不过份期待和要求的人,他们反而过得更幸福。如果别人帮助自己,那是自己的福分,如果别人不帮自己,那也是正常,不必太苛求于他人!
以昨天我的写作为例,用了两个番茄钟写下了《一个能让人有所行的套路》然后迅速在公众账号和简书发布。连配图都没有多找几张,其实心里并不抱有太大期待,因为像这种工具类的文字,很多人并不太喜欢看,即便看了,也很难触动他们的情绪,但在早上醒来的时候七千多人的阅读量,这已经远远超过了我的预期,所以当时心里那怎一个爽。而如果我的预期是上万的话,那估计我心里就会有些不舒服了,因为我的现状达不到我的预期。
我们之所以会愤怒,生气,郁闷等各种情绪,本质上也是我们现状和预期之间的差距。
而我们处理情绪,解决问题,本质上也是在于如何缩小现状和预期的差距,甚至超过预期!对于自己如此,帮助别人解决问题也是如此,您觉得呢?
四、别一遇到问题就自嗨
在一个夏天的午后,老王依旧来到了办公室,只是这几天他的心情一直很不美丽,最近老是有人来投诉他们大楼的电梯太慢了。始初,他根本不在意,后来人多了,甚至有人直接写联名信,这让他有点担心了,万一被爆新闻,这会影响他们招商的。
于是他开始想如何让这些客户不抱怨呢?
刚好,有个叫彼得的员工得知后,主动请缨,希望领导能够把问题交给他去做。领导觉得,那就死马当活马医吧。
彼得心想:如何让员工停止抱怨呢?要么让电梯运行快点,要么让员工在等电梯的时候别那么无聊。
他突然灵机一动:以前公司在每个楼层都放了一个镜子,这个镜子既可以让员工看看自己的着装,同时也让他们不会显得太着急,因为谁也不想看到自己一副火急火燎的样子。
于是他们就在每个楼层都放了一个镜子。效果果然还不错,客户的投诉变少了。彼得也因此得到了加薪的机会。
只是不到一个月,老王收到的投诉又增多了,因为有人在等电梯的时候,在镜子上涂鸦,影响环境,还影响心情。彼得继续解决问题,他想了想,既然大家都喜欢涂鸦,那就让大家好好享受这个氛围吧。
于是他买了一堆彩笔用绳子绑着,放在旁边,果然,效果不错,大家都喜欢了这种方式。
不到一个礼拜,涂鸦到处都是,有些人并不喜欢这样的环境,他们甚至怀疑这个写字楼是不是没有宣传中的高端。
彼得自以为把问题解决了,也没有在意。
在第十天的时候,大楼投入使用一周年,电梯供应商派了两位技术人员来到这里检查工作。他们发现电梯速度运行很慢,但怎么没有收到任何报修呢?
于是他们直接来到了电梯运行间,打开仪器一看,直接打了电话给老王说:你如果有时间搞那么多涂鸦,还不如把大楼的卫生搞干净……“
原来是一只老鼠咬了继电器,并且也永远待在里面了,这才是导致电梯变慢的真正原因。
当他们把继电器修复好后,一切都恢复正常,投诉的人也变少了。
你是一遇到问题就自嗨的人吗?
当老王得知真相的时候,或许会气得半死!这个问题绕了半天,原来是这么简单,原来根源在于电梯!而不是用户的投诉。
这样的场景在生活中是不是也会时常出现呢?
一遇到问题,都还没好好思考,于是就马上行动,着手去解决。绕了半天,才发现原来不是自己想的那样,于是又得重新开始。
也因此,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们如何去定义问题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1、这是谁的问题?
客户抱怨电梯变慢,彼得认为是客户遇到的问题,所以从他们身上入手。让他们在等电梯的时候不会那么无聊。但事实是,这个问题还有可能是电梯问题,是电梯维修工他们面临的问题,如果他能想到这,那问题就可以得到很好的解决了。
2、问题的本质是什么?
问题的本质是:现实和期待直接的落差!
除了自己搞清楚问题的本质是什么外!同时还应让问题参与者都得到共识。如果在一开始你们之间对于问题的认识是不一样的,那最后你们也很难得到很好的解决。
高清问题的本质,并且达成共识!
3、警惕思维惯性
我们人就是习惯的动物,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都在不断积累着自己的经验,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也会习惯性从自己的经验,专业领域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这在无形之中也会阻碍我们把问题看得更清更全。
在以往的课堂上,我们偶尔会有一些团队的活动,让大家做一做体验式活动。无论在搭塔还是投纸飞机的项目中,总会有大量的学员一上来就马上折,马上剪,结果折腾了半天,时间耗费了,有限的材料被废弃了,而且方法还是错误的!
这个现象投射在生活工作中也是如此,看似遇到问题会去思考,这个问题是谁的问题?是为了让谁得到解答?问题的本质是什么?关键要素有哪些……
这些思考看似很费力,但这是方向,如何一开始方向问题没有解决,最后有可能南辕北辙。
下次遇到问题时,先问问自己:问题的本质是什么?别一上来就自嗨。或许有些不习惯,相信几次过后,你会越来越熟练的。
五、解决问题的高手都是有套路
在《跃迁》这本书中,古典老师分享了一个关于暗箱的故事,1999年霍克尼在英国参加了一个美术展,当时他在业内已经很出名了,但是当他看到那一幅幅作品的时候还是惊叹不已,因为在那一个个小小的画框中竟然勾勒出很多细微的特征,而且这些肖像画都是一天之内画出来的。
霍克尼感觉这简直是不可思议,更让他崩溃的是这些画家根本没有见过画面上的真人,而且在当时那个时代,很多画家都能达到这个水平!
都差点跪下来了,甚至怀疑自己的手是不是母头做的,脑袋里是不是装水的。
后来在一次聚会上他偶然得知16世纪的画家早已知道暗箱,类似于中国的小孔成像。
他在想,那些画家会不会也是用暗箱投在纸上,然后勾勒出素描稿,然后上色!这样就容易多了,就像我们现在常玩的《秘密花园》
后来被证实还真如此!让我想起,刚上小学的时候为了让同桌的她对我另眼相看,我特意把小人画撕下来,然后用一张比较薄的白纸放在上面,接着贴在玻璃上(光线更好)临摹!同桌都惊呆了,但当时一直没好意思告诉她我是这么临摹的。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也会想:“各个领域的高手们,他们是不是也有自己的”小孔成像“,只是我们不知道呢?
之前我在管理咨询工作的时候,一开始我很疑惑,为什么那些在自己岗位上,行业里沉淀了大半辈子的领导们会请我们这些从来没有在行业里做过,甚至对于他们工作也只是了解个大概的老师去讲课做咨询呢?
甚至我还遇到了一个供电局的局长,他从基层一步步走到一把手,各项业务都很熟悉,对于我们的咨询结果还非常满意。论工作经验和业务能力他要远远强过我们,但为什么我们不但能帮他们解决问题,还得到了好评呢?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有一套工作方法论,而他们有的是经验,而且还是隐性的经验。
最近也听了普华永道、安永等知名公司的讲标过程,他们有些人可能只是研究生毕业不久,没有多少职场经验,但他们还是能够把咨询项目做好,我想核心竞争力不在于他们的经验,而在于他们有一套完善的方法论,这就有点类似开始讲的“小孔成像“。
你不知道的时候感觉很神,当你认识它的时候心里可能会想原来是这样,这么简单我也会。如果不去练习,最后还是那副怂样。
在接下去几天的文章里,我们会分享解决问题的核心套路,也就是当我们掌握了解决问题的“小孔成像“后,通过不断的练习,我们一样有机会成为解决问题的高手!
这个套路分为四个步骤:
1.明确问题
2.拆分问题
3.提出解决方案
4.总结汇报问题
看似很简单,但内藏门道。通过解决问题套路的学习和应用,下次当你遇到从未遇到的问题,或者用原有的经验解决问题失效的时候,你会发现这个套路都能帮你打开思路。
一个真正的高手,其实应该有能力,用一套方法论去解决所有的问题,不管这个问题再难,再简单,都能搞定。
会解决问题的人和不会解决问题的人在实际工作生活当中有什么区别呢?以一个案例来说明:如何把200ML的水倒入100ML杯子里面。
很多人马上开动脑筋,说出了一堆答案:喝了,倒了,冻成冰,套个袋子……这里面有正确答案吗?有的!但你能保证你把这个问题想清楚了吗?
这样的场景在工作中是不是也似曾相识呢?老板交给你一个任务:“小王,现在分公司销售业务比较弱,你过去负责一下吧!明天给我一份报告“。
这时候你可能会提出:“是不是因为广告投入不够,是不是产品研发能力不强,是不是因为人员不够优秀……“这些回答有解决的答案吗?可能有!但这些答案都是一个个零散的点,这些碎片式的解决方案很难把一个系统问题解决!
在接下去的学习中,我将和你一起学习一套通用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让我们用科学战胜经验,有逻辑掌握一套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问题的本质都没搞清楚,你就瞎折腾?
在昨天的文章里,我们介绍了解决问题的四大步骤:明确问题、拆分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和总结汇报问题
今天的文章,我们重点学习明确问题。
在职场中,我们时常会遇到这样的场景,领导交代给你一个任务,但由于领导自己没有想清楚,或者因为时间关系没能把问题说明清楚,于是你接到任务就开始执行,当你把作品交给领导的时候,领导看完后冷冷地说了句:“你带脑袋来了吗?你说“带了”。结果领导火了,“你带脑袋了,但你用了吗?还是你脑袋进水了还可以游泳?这就是你花了三天的时间生产出来的结果呀?跟厕所里的东西没什么区别!“
你心里也很委屈,心里暗自叫苦:“领导呀,这不能怪我呀,是你没有把任务说清楚……
所以我们必须明确对方的痛点,他希望解决什么问题。但很多时候我们会选择自己瞎猜,有猜对的可能性,但如果猜错的,有可能前面的努力都打水漂了。所以在开始之前一定要明确问题。
明确问题有三个步骤
明确对方痛点、明确解决问题的目标和明确解决问题的资源
1、明确对方的痛点
另一半下班回家,就开始和你抱怨起公司领导的种种不靠谱,你以往她希望你给一下建设性建议。于是你开始像一位老师一样,帮忙分析,并且提供了各种建议。但事实是她可能就不需要你的答案,她更需要的是一种陪伴和聆听。
试想,有天领导交代你一个任务:“小苏呀,在过去的一年里,咱们分公司人员流失率超过了60%,你去调查一下。并且给我一份报告。”这时候你需要再跟领导确认一下问题:领导,您是希望我把人员流失率降下来吗?
领导:“是呀,就是要把人员流程率降下来。
现在你就可以很清晰地知道领导所管心的内容是什么。接着就是第二步:
2、明确解决问题的目标
这也是明确问题中最重要的一个步骤。我们试想,出租车司机载着乘客和没有载客在城市里瞎逛,哪种状态出事故的概率更大呢?前者知道自己到到哪里,而后者毫无目标瞎逛,后者就更容易出现问题了。
我们的注意力很有限,也很宝贵,如果我们心中没有一个明确的解决问题目标,到头来我们很可能就像是无头苍蝇一样,注意力被这个世界的各个事物瓜分了也就很难真正做出高价值的事情。
所以明确的解决目标,会让我们在大海中依然可以看到自己努力的过程。
3、明确问题的资源
解决一个问题,肯定需要用到之前的各种资源。比如针对分公司人员流失率高,我们也明确了目标就是把流失率降到40%。
这就需要你动用公司各种资源,HR你需要人力给你看各种档案的,甚至你还需要调用公司各种人力资源的相关数据。
明确对方的痛点,明确你要的目标,明确你所需要拥有以及你需要的资源。这个过程就像是你要从A地到B地,你得先知道你想要的B地在哪里,这就是我们要解决问题的目标,其次是你需要明白现在所处的位置是什么?这就是找到对方的痛点。接着你知道了起点是什么,也知道终点在哪里,你就需要思考我从A地到B地所需要的资源都有哪些。
案例一:妈妈让你穿秋裤(参考于得到)
妈妈让你穿秋裤,你又不想穿,怎么办?
1、明确对方的痛点。
妈妈是一定要你穿秋裤吗?显然不是,她的初衷是希望女儿穿得暖,不要着凉。所以真正的问题不是妈妈让你穿秋裤,而是妈妈希望你不要出现身体问题。
2、明确想要达成的目标
你要达到的不仅仅是妈妈不再逼你穿秋裤,而是你不穿秋裤,依然可以让妈妈很放心。
3、明确可利用的资源
你的资源可能是一件外套和老爸。怎么做呢?你可以告诉妈妈,我出门的时候就多带一件外套,如果天气冷了我就改在腿上,说完这些话,你可能会很无辜地看着爸爸,然后娇滴滴地说:“老爸,你觉得呢?”这时候老爸肯定是非常支持你们。
案例二:
以我正在写的这个话题为例:
1、明确对方的痛点:
我们时常遇到问题没有思路,只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零碎化地思考。遇到一些问题我们原有的经验失效了。这是很多人的痛点,也是我自己的痛点。
2、明确解决问题的目标:
分享一套被验证过且简单实用的解决问题思路。
3、解决问题的资源:
关于如何让自己成为解决问题的高手,我学习了得到APP《怎样成为解决问题的高手》、网易云课堂《问题解决力》还阅读了《问题管理》《结构思考力》《麦肯锡问题分析与解决技巧》《你的灯还亮着吗》等。
你会发现,当你用这种思路去思考问题的时候,你的内心会变得更加柔软,更有弹性。
小结:为什么需要明确问题?这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尤其是希望达成什么样的目标。
明确问题的三大步骤:对方的痛点是什么?你希望达成的目标是什么?你有哪些可利用的资源。
六、世上无难题,只怕肯拆解
写作这件事很重要,很多人都认可,但大多数人并不是完全相信,如果完全相信,不去行动那就说不过去了。
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领导让你去楼下帮他去个快递和领导让你在三天之内写出一个策划方案哪个会比较容易呢?
你或许会说,这不是废话嘛!肯定是到楼下取快递呀!
为什么呢?我们继续看一个案例:
在现代都市里,越来越多的剩男剩女,他们都会思考一个问题:“如何找到自己的合适的人生伴侣呢?”
这时候你可能也能说出几个想法来,比如“高富帅”“白富美”等。但问题还是很难得解答!
为什么取快递这个事要远比解决人生伴侣和做一个方案要容易的多呢?
我们在这里引入一个概念:元问题和复杂问题。元问题就是最细小的,最本质的,而复杂问题是多维度的,多变量的。
拆解问题就是把复杂问题拆解成一个个元问题的过程。我们每个人都要有意识地训练自己拆解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现在我们用用拆解问题的方式来解决:“找不到人生伴侣这个问题”
首先是不是可以拆解成两部分:自身因素和外界因素。自身因素可以分为软件因素和硬件因素;软件因素有又可以分为:兴趣爱好,性格……硬件因素可以分为学历、身高…
接着再根据每一个细微的元素判断,哪个是产生问题的核心要素,然后重点解决。比如外贸因素有可能是自己不注重外表,而外表可能跟发型、眼镜,衣服,鞋子等有关,当问题拆解到这里的时候,就可以针对性解决,比如换个眼镜……
这时候你是不是对于题目:“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拆解“有点感觉了呢?
别小看了拆分能力,很多时候我们会知道拆分,但更多时候我们拆分不彻底!
大家都有听过一个段子:“如何把一头大象放进冰箱里呢?“
你马上想起宋丹丹的小品,分为三步:第一,把冰箱打开;第二,把大象放进去;第三,关掉冰箱。
这三步里的每一步还能继续拆分吗?我们试一下:
打开冰箱,这一步涉及两个对象。大象和冰箱。请问什么是大象,幼象和成年象一是不是也是大象呢?如果我把一只猫取名叫大象,那它是不是也是大象呢?
冰箱,冰箱是家里的冰箱,还是冷冻屋也是冰箱呢?……你会发现当你继续拆解之后还会有更多的内容,而当你拆解到元问题的时候,你得到的答案也就越多。
以此类推,后面两个步骤一样可以再不断的细分。
所以有人开玩笑说,如果是一个官僚机构,就会把一只兔子命名为大象。扔进去,然后写个报告说,大象进去了。
关于拆解问题,我们再举一个谷歌广告公司的例子。有个麦肯锡的人跳槽到谷歌的广告部门去做业务经理。主要负责广告业务收入的提升,他到公司问的第一句话是:“咱们部门的公式是什么?”大家听完之后都在卖萌,回答不上来。
后来他就和团队一起研究得出了一个广告收入的公式:
广告收入=展现量*点击率*每个点击率的价格
谷歌的广告收入是按单次点击来定价,假设每点击一次广告主付出一块钱,而点击次数又取决于展现量,也就是有多少人次看到这个广告,然后再乘以点击率就可以得出点击的人数了。
当有了这个公式之后,想要提升广告收入就从三个方面着手,展现量,每个点击率和点击的价格。
这个过程其实也是把一个复杂的问题转化为元问题的过程。对于你自己的工作,你是不是也有一个业务公式呢?如果没有可以尝试着做一做。
关于拆解,我们最常见的还是拆解KPI。每年年底,公司会针对第二年的业绩有个大目标,然后各个部门把这个大目标拆解,再拆解到各个团队,接着拆解到每个人,我们每个人再拆解到每个季度,每个月,每一周甚至是每一天。
这个过程就是把一个个复杂的问题拆解成颗粒度小一点的问题。
现在对于问题拆解你不是有更深的认识了?但问题来了?我们该如何把问题拆解到底呢?有没有什么原则呢?——MECE原则,不重复,不遗漏。
比如我们把人分为30岁以上和30岁以下,这时候是不是遗漏了30岁的。比如我们把人分为男人、女人还有小孩。这时候是不是重复了
在举个发烧的例子,具体拆解过程直接看图片看图片。
在今天的文章中,我们主要探讨了两个问题:
1、什么是拆解问题以及为什么要拆解问题?拆解问题是把复杂问题拆解成元问题,元问题更容易得到解决。
2、如何把问题拆解?做到MECE原则!
下次,我们将继续分享,把问题拆解完后,如何对一个个元问题进行思考,我们将重点介绍两个拆解的思路:利用假设驱动和问题树。
七、拆解问题的推理模式——假设驱动
第一次在线上学习李忠秋老师《结构思考力》的时候,当晚听得很过瘾,也把几张PPT保存下来,准备回头好好复习。
结果第二天当我翻开相册的时候,我翻遍了手机里所有的照片结果昨晚保存下来的图片一张也没有找到!我越找越生气,我明明保存下来了,而且当时系统也提醒已经保存了,怎么会找不到呢?
我又找了一遍,还是没有!当时快气炸了,只是转念一想,我能不能用结构化的思维去解决这个问题呢?
找不到图片的原因可能有哪些?无非两种可能,一种是有保存下来,另外一种是没有保存下来。
保存下来:
1、保存后图片格式有问题,在手机里不能显示出来。
2、保存在一个很隐秘的文件,我没能找到。
……
没有保存下来:
1、当晚我出现幻觉,事实根本没有保存下来。
2、手机问题。
3、软件问题。
……
出现这么多可能,到底是哪个愿意呢?于是我开始针对这些可能出现的原因想出验证的方法。
先排除几个:出现幻觉(很清晰记得,当时肯定有保存)、手机问题(其他软件保存图片没有任何问题)……
经过分析,图片还在手机里的概率最大。到底是图片保存问题还是放在隐蔽的文件夹呢?
首先,我用电脑打开手机里各个文件夹,把显示图片的文件看了下,结果没找到。由此可见,因为图片保存格式的可能性更大!
于是我又尝试用该软件听了一了下微课,然后看到了显示图片保存的位置,当我顺藤摸瓜找到那个文件夹的时候,里面都是一堆未知的文件。
当我把后缀改成图片格式之后,也看到了大量的图片,同时也找到了当时保存下来的图片。
而这个问题也顺利解决,这也加深了我学习结构化思维的动力。
在整个过程中,我无意识用到了一个拆解问题的方式:假设驱动——在应对复杂问题的时候,在寻找到解决方案之前,我们可以先做一个尽可能合理的假设,假设问题可能出现在某个细分的问题点上。
就像在整个过程中,我先假设图片有成功保存,然后再假设因为没有找到文件夹后来验证这个假设是错误的,于是我又假设是因为图片保存的格式问题,最后问题得以解决。
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假设呢?
1、会让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能够树立一个比较明确的目标。
比如当一个男生一直找不到女朋友,于是他做出了假设,可能是因为自己长得太丑了,这时候就可以相应地找到了应对措施去验证正确与否。比如我们就会开始去收集学习,学习和行动。无论最后假设正确与否,你总能找到接近真实的答案。
比如有个男孩觉得交到女朋友的重要因素在于自己有个很好的背景和财富。(可能电视看多了)但是当有天有个女孩可以不因为他的穷,他的背景和心甘情愿和他在一起的时候,他就可能看到自己的假设是有问题,也会去试着修正自己的假设。
所以这个假设是可能性较大的,但并不一定完全正确,在整个过程中通过用逻辑的方法去思考问题,你会不断地修正假设,并且慢慢地接近真实。
2、假设驱动可以让我们省时省力
一个问题的产生背后可能有大量的原因造成。如果按顺序或碰运气一个个去验证,这时候将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而如果我们沿着最大概率可能发生的主线去验证和思考,就可以更快地找到答案。
成长其实也是一次次的修正假设
回到刚开始的案例,我在想自己之前就已经保存了大量的图片,为什么当时没有发现软件会出现这个问题?因为我虽然保存了,当真正回去看的很少!
反应了两个问题:第一、我们的学习更像是松鼠,不停地囤积,以为收藏了就学会了。第二、以后会用到,真正用到的不多,又或者当时觉得很有用,但因为没能马上去实践而让有用慢慢地变成没用了。
你会发现,你的每一次行动背后,都是一个个假设(通俗点讲就是一个个思维模式),这些假设是隐性的,我们很难观察到,但它们却体现在我们的日常行为之中。
比如当你觉得一个人的穿着打扮不是最重要的,但却在一次次面试中因为自己的打扮而遭到拒绝拒绝或者在职场中让自己的印象分降低,这时候是不是该修正自己的假设。事实证明,一个人的竞争力也包含着其穿着打扮呢?这也是我们从发现自己的假设到修正假设的过程。
当成一个个假设,不要那么“肯定“
在刚正式进入企业管理的时候,有个学员反馈半年多的培训项目实施根本没有什么效果,还耽误学员的时间。当时我看到后,第一反应是:“这个项目实施过程中,课程质量太差了!“于是我马上找到了几个事实证明,比如感性地认为,因为大部分课程是采取内训,课程质量和老师授课水平都不高导致学员学习积极性不高……
这种肯定让我们把问题变得简单化了,当然有产生了局限。后来当我放下了这个因素,多角度去思考,发现,这个问题的产生是多因素的!这个学员本身的素质,项目设置的合理性,企业培训本身的局限……
如何让自己更快地找到问题所在,并且不会一根筋陷入其中,下一篇文章我们将分享《逻辑树》欢迎继续关注。
本文我们介绍了什么是假设驱动?在应对复杂问题的时候,在寻找到解决方案之前,我们可以先做一个尽可能合理的假设,假设问题可能出现在某个细分的问题点上。
为什么要假设驱动:让我们迅速找到目标;让问题解决更省时省力;
如何运用假设驱动:除了解决问题外,人生其实也是一次次假设,验证,修正假设的过程。
参考内容:
1、《你的灯还亮着吗?》
2、《麦肯锡问题分析与解决技巧》
3、《问题管理》
4、得到《怎样成为解决问题的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