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老师和家长总是教育我们,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一定要再努努力,为了考的分数再高一点,一定要再刻苦一点,而我想当然地就将努力刻苦等同于拼命努力,努力的结果也不总是令人满意,渐渐地形成一个毛病,就是结果好就认为是自己应得的,因为付出努力就该收获结果,结果不好的话,就会责备自己不够努力不过拼命,甚至还会怀疑自己否定自己,但却从来没想过定下的目标是否适合自己,只是固执地认为不管什么目标,只要够努力就一定会实现。
而这些年我也确实是这样做的,想要什么就拼命努力去做,去死磕,大部分时候确实是得到了想要的,但是过程总是苦不堪言的,有时候怎么努力也实现不了的目标,只是试过了一次就再也不想尝试,因为过程太痛苦,太消磨意志力,在思想的斗争中还是享受站了上风,于是就彻底放弃,再也不想去尝试这个目标。
感觉最强烈的就是9-10月份报名了一个写作班,当时训练营的规定是在课程期间完成的写作,可以得到老师的亲自点评,写多少点评多少,我为了多的到一些指点,恨不得一天完成一篇3000字左右的完成文章,既要按时听课做笔记,又要查找资料定选题,无论时间和精力都不够用,于是评估了自己的大致情况,我定下每三天写一篇完成文章的目标。
纵然时间放宽至三天,可还是工作量很大,这个时候一贯的观点跳出来教训我,想要有所收获就要付出努力,怎么这么点苦都吃不了呢,在旧观念的鞭策下,无论怎么我都做到了3天上交一篇文章的目标。
可是我的目标又不仅仅是上交文章,我还要在训练营期间上稿4篇文章,所以每次文章提交后,老师狂风暴雨般的点评,虽然让我受益很多,但我的心思却并没有关注这些进步点,因为还要逼着自己写下一篇文章,要求自己必须上稿才算完成目标,就这样一篇篇的交上去,一篇篇的被驳回,痛苦压力焦虑和烦躁让我连着好多个晚上失眠,那个时候最大的感受就是写作和痛苦建立了强关联。
到训练营结束,我的文章一篇都没有上稿,提交的8篇文章,只有一篇到老师的肯定,可以说我非常非常不满意这个结果,结营后逼着自己继续写,可是越强迫自己越是什么也写不出来,我甚至不愿意动笔写作了,这可是我之前很喜欢的一件事,现在竟然对写作充满了厌恶,只要打开电脑,全身的细胞都在叫嚣着抗拒,以至于我很长时间都在敷衍写作,索性后来就直接摆烂,彻底放弃了写观点文,很长时间后我才慢慢找回写作的热情。
有一次听汤小小和苏沫老师连麦讨论书评,才知道一篇上稿的文章,根本不可能在3天完成,苏沫那么厉害的人,为了签约十点读书,写一篇人物稿,打磨了整整一个月才通过,就是说高手想要上稿,前期也一定是付出了足够的时间,而我竟然通过逼迫自己,妄想3天就写出一篇上稿文,简直是天方夜谭,把自己置身于太不现实的目标中而不自知,还埋怨自己的无能和不够努力。
直到我读到周岭的《认知觉醒》,里面提到了匹配原则,我突然顿悟自己的问题出在哪里,我写了一篇文章,名字叫做《我再也不会为了目标拼命努力了》,那是我当时最深刻的感受,当目标处于困难区时,越努力离目标越远,因为这不符合能力圈法则。
能力圈法则就是舒适区/拉伸区和困难区
关于能力圈我至今都记得有一个特别生动的比喻,把一只习惯在屋里玩耍的猫。突然扔进雪地里,它会惊慌地马上弹跳回来,你越逼迫它,它越害怕,越不想进入雪地,因为雪地是它的困难区,恐惧和痛苦太大;但如果你把它放在雪地边缘,它会小心翼翼地试探,适应之后自己开心的在那玩耍,然后再一点点试探着向雪地里前进,直到它慢慢适应了雪地,它就会在雪地里撒欢地玩耍。
我们在完成目标时的状态,就很像这只猫,在批评自己不够努力前,先想一想目标处于我们的哪个区域,舒适区拉伸区还是困难区,如果处于困难区就把目标分解,让它变小都我们的舒适区边缘,然后一点点扩大舒适区,总有一天目标会一点点完成;如果处于舒适区,就稍微加大难度,让目标来到舒适区边缘,因为这是进步最快的地方。这就是匹配原则,让目标匹配我们的舒适区,自己才能舒适地努力,乐意并且快速地达成目标。
匹配原则简单来说,就是我们把握不住距离太远的东西,无论是阅读、写作、健身、孩子的学习、自由的时光还是大把的财富等,都需要控制在我们的舒适区边缘,遵循匹配原则,才能更好的成长。
读完这本书之后,每当我设立一个目标,在完成的过程中痛苦难熬,我都会跳出来,清醒地问自己一句:“我现在位于舒适区边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