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法国文豪福楼拜,有一则轶闻是这么说的:某天,家人发现福楼拜没下楼吃饭,上去一看他正趴在桌子上,非常难过的样子。家人问其缘故,他说:爱玛死了……
爱玛就是包法利夫人,包法利夫人正是福楼拜创造的人物。他把她写死了,又为她哀叹了许久。
国内的语文课本把爱玛说成是一个爱慕虚荣、自取其辱的女人,而直到我们真正读完这本书,才恍然大悟:如果我是包法利先生,也会为了她倾家荡产;如果我是福楼拜,也会为了她的死痛苦不堪。
她是那么动人而又真实——在“买买买”的物质表象之下,是“爱爱爱”的生命渴望。
这第一重爱,是爱生活。
你得承认,有些人生来就特别“入世”:花花世界对于他们的吸引力大过一切。
比如爱玛,13岁被送去修道院学习,嬷嬷们见她聪颖美丽、悟性又高,一心把她当个人才来培养,而她呢?
“
爱教堂是爱里面的花儿,爱音乐是爱抒情歌曲的词儿,爱文学是爱使人心潮澎湃的激情……
”
一句话,她爱那些具象的、可感可触的东西,胜过爱抽象的思考与信仰。
正如你我十八岁的时候。
她答应夏尔(包法利先生)的求婚,纯粹是因为想要开始一种新生活,不再过那种待在父母羽翼下一式一样的重复日子,而是和一个成年男人一起,谈谈情说说爱,满足身心荡漾的欲望。
在她的想象和憧憬里,结了婚进了城,她就要穿漂亮的衣服,住气派的房子,吃美味的食物,沐浴阳光清风,自由自在……
爱玛全身心都沉浸在自己构建出来的爱情世界里,这其实是一种心灵上的敏感。按照现代科学的理论,“敏感”正是高情商的体现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很多人“不念过去不畏将来”,只是因为麻木和迟钝而已。
或许你觉得这样的爱有点浅薄,那么对于生活,怎样的爱才够深刻?难道说生活本身充满了柴米油盐,却要我们爱出星辰大海?
这第二重爱,是爱人。
包法利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他畏畏缩缩、老实巴交,他说的话像“人行道”一样毫无波澜,他穿的衣服可以从来不换。在遇到爱玛、娶了爱玛之后,“宇宙之大,对他而言大不过是她那衬裙的丝边。”
这个除了自己本职工作、没有任何爱好的男人,最多只能在爱玛画画的时候喜滋滋地看着她,把爱玛精心准备的美食一股脑儿塞进肚子、然后呼呼睡去。
但是爱玛,她飘忽的思绪无处凝结,满腔的热情无法倾诉,她渴望有人引领她走向更广阔的世界,却被这个好心好意、全心全意待她的丈夫逼进了窄巷。
“她恨他的正是这种神完气足的麻木,这种无动于衷的迟钝,她甚至讨厌自己带给他的幸福。”
爱从来不是单方面的倾慕,而是两个人的碰撞。所以当爱玛遇到了那个能跟她聊大海、聊远行、聊历史人物文学艺术的年轻人莱昂,自然就会不受控制地随他而去。
她当初结婚,是为了逃离原来刻板的日子,只是结婚对象碰巧成了包法利先生;而她后来出轨,是为了逃离婚姻,只是出轨对象碰巧是莱昂、以及后来的大叔罗尔多夫。
名字不重要,身份不重要,但这些男人都和包法利不一样。这个才重要。
用现在的话说,包法利夫人爱的是能“撩”她的人:用缠绵情话、用锦衣玉食、用那些超越吃喝拉撒的话题,用这个世界成千上万种精彩与明媚……
可是哪个女人不是这样呢?
这第三重爱,是爱本身。
情感的宣泄是女人本能的需求。但大多数男人却以为,女人只要被爱就够了。
实际上,你若不能唤起她的爱,她便不能好好享受被爱。这事就是这么矛盾。
对于包法利夫人而言,她的美,不只在于外表,更在于内心澎湃的生命力。她的生命力不诉诸于精神,而诉诸于心灵;不在于头脑,而在于感受。
她因为爱而爱,不爱便会死。所以你看,最终遭到情人背叛、债台高筑的包法利夫人,选择了自杀。
临死之前,神甫为她的身体涂上圣油,福楼拜这样描述圣油涂抹的情景:
“
先是贪恋过世间奢靡豪华的眼睛;接着是向往过熏风和爱之芬芳的鼻孔;然后是不知耻地说过谎、骄傲地感喟过、淫荡地喊叫过的嘴;然后是沉醉于甜蜜爱抚的手,最后是当初曾为满足情欲跑得飞快、如今却再也无法行走的那双脚掌……
”
每个字都好像是恶毒的诅咒,却又每个字都满藏爱意。
最后,让我们来说说道德伦理:
照理说,爱玛是不应该出轨的,不应该爱上一个花花公子;
照理说,潘金莲也应该笃守妇道,不应该被西门庆迷得五迷三道;
照理说,《廊桥遗梦》中的妻子根本不应该纠结去与留,就应该安分呆在丈夫身边,直到生命的尽头……
可是,人性没有那么多“理”,人生中却有太多“情”。福楼拜让包法利夫人服毒自尽,就是用死亡契合了“理”;而他笔下的爱玛光彩照人,正是用美回应了“情”。
说到底,包法利夫妇或许只是被命运嘲弄了一番:
如果彼此的生命能量并不相当,又如何白头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