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江避难的诸位名士,每逢风和日丽的好天气,总是互相邀约到新亭去,坐在草地上喝酒作乐。周侯在座中感叹说:“风景(和中原)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山河不一样了!”大家(听了他的话)都对视流泪。只有王丞相导脸色变得很严肃,说:“我们应当同心协力辅佐王室,收复中原,何至于像囚犯那样相对哭泣呢!”
【原文】
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唯王丞相愀然变色曰:“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
【典故】
楚囚:本指春秋时被俘到晋国的楚国人钟仪,后用来借指被囚禁的人,也比喻处境窘迫、无计可施的人。钟仪为楚共王时期(前601—前560)楚国郧邑的行政长官,称作“郧公”。楚共王七年(前584),楚令尹子重率兵攻打郑国,钟仪随军出征,因战败被俘,被郑国送到晋国,囚禁在军府中。后晋景公观于军府,见到钟仪,不知是谁,有司回答说:“郑人所献楚囚也”,故称“楚囚”。
【人物】
周侯:周顗(yǐ,269-322),字伯仁。汝南安成(今河南平舆西南)人。少年时便有声誉,弱冠时袭封武城侯,曾在东海王司马越之子、镇军将军司马毗属下为长史。琅玡王司马睿出镇建业,征辟周顗为军谘祭酒。后出任宁远将军、荆州刺史、护南蛮校尉,官至尚书左仆射。嗜酒,常醉酒失态,又不理俗务,有“三日仆射”之称。永昌元年(322)王敦于荆州起兵,以诛刘隗为名进攻建康,为王敦所杀,年五十四岁。后追赠左光禄大夫、仪同三司,谥号“康”。
王丞相:王导(276—339),字茂弘,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人。出身于魏晋名门“琅邪王氏”,早年便与琅玡王司马睿友善,献策移镇建邺(后改建康,今江苏南京)。永嘉元年(307),晋怀帝任命司马睿为安东将军,出镇建邺,王导相随南渡,任安东将军司马。主动联络南北士族,拥立司马睿为帝(晋元帝),建立后东晋政权。王导官居宰辅,总揽元帝、明帝、成帝三朝国政。协调南渡的北方士族和当地的南方士族之间以及司马氏和王氏之间的矛盾,用“镇之以静,群情自安”的方法处理统治集团和民众之间的矛盾,平王敦之乱和苏峻之乱,威望甚高,朝野号之为“仲父”。咸康五年(339)去世,年六十四,谥“文献”。成帝举哀于朝堂,葬礼规格同霍光、司马孚。王导善书法,以行草最佳,有草书《省示帖》、《改朔帖》传世。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