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的最后,孙少平回到了铜城,去做一个社会底层的煤炭工人,危险却充满希望。读罢结局,我陷入了茫然。我并不能深刻体会到与小说同一时代读者的共鸣与激励,只能说,不同时代造就了不同的价值观。
也许是身处一个物质的时代,我不能理解孙少平所追求的。他出身于农村一个极其贫寒的家庭,但是书本开阔了他的眼界,让他不甘于永远停留在山村,他品格高尚,正直善良。虽然处于社会底层,却因为强大的精神力量,让人尊敬。然而,故事的最后,失去了最爱的人, 毁了容的孙少平,拒绝了亲友提供的帮助,满身疮痍又充满希望的回到了煤矿,继续做煤矿工人。对于他的人生理想,我抱有巨大的困惑,既然都是辛苦和社会底层的工作,为什么他不和哥哥少安一起回到农村经营事业,起码衣食无忧,轻松体面。也许,浸淫在实用主义下的自己,是不能明白在那个特殊年代的精神追求的。
故事里的田晓霞是一位卓越的女性,勇敢,智慧。她与孙少平经历了一段心灵锲合的爱情。当她在故事里因为救人而牺牲时,一开始还难以接受,后来想想,这样完美的人和感情,与孙少平的结合是不是一种不现实。就算是她不死,最后和孙少平在一起,一些世俗也会冲淡这些美好。这原本悲剧的笔调,却有了圆满结局的意味。他们的结局本该如此。
看了一些农村题材的小说,主人公都历经艰难困苦,但无论遭遇如何的灭顶之灾,虽然深感痛苦,但并不绝望。总有一种坚韧的力量,让人感到希望。这与西方浪漫主义的悲剧气息相比,有明显的差别。
在我看来,《平凡的世界》里面的人物命运都存在着悲剧的预兆:
孙少平回到了煤矿,又开始了让他毁容的工作,谁又能保证下一次不会危及到生命?身处于缺乏秩序的中国,他也许要在煤矿上到老到死都没有建树,最后依旧一身伤病,孑然一身,被迫回到双水村,无法得到精神上的慰藉;
喜欢孙少平的金秀,一直和顾养民在一起,但是两人观念上的差距也埋葬了矛盾的种子;
孙家的孙少安的妻子被查出了癌症,小说并没有再交代,但是故事如果再继续,孙少安有可能倾尽家产也没有救活自己的妻子,最后带着孩子贫苦的过日子,停留在往昔与妻子共同的回忆无法自拔;
孙玉厚家高龄多病的老母亲必然命不久矣;大女儿兰花的丈夫虽然浪子回头,但是并不能对家庭有实际的贡献;
田家的田福军在政局动荡中 ,并不能保证不会在后来的形势中遭到打压,失去小女儿本身也是巨大的痛苦;田福堂在集体改制后郁郁不能得志,日益严重的肺病也许会给他带来并不好受的死法;田福堂的大女儿田润叶和她的残疾丈夫生活,虽然和顺但也存在危机;田润叶的弟弟田润生与带着孩子的寡妇郝红梅结婚后回到双水村,一辈子也避免不了村民的口舌八卦……
这也许就是普通人的命运,喜喜悲悲人生难料。
一切的一切,都让我觉得的这故事并未完结,如果作者不是在第三部完成不久就去世的话,他们的故事应该依然继续下去。
小说里并没有大喜大悲,而是每个人都必须经过的生、老、病、死。遇到困难就解决,有了理想就去追求。每一个主人公都充满了人性的温暖,没有让人恨到咬牙切齿的恶人,在一些细微的地方让人相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不是那么疏离。一切顺其自然,就是这《平凡的世界》。
小说的背景贯穿了集体制的变革,人物的命运随着社会政治的沉浮而千姿百态。父辈们对那个时期有着深刻的记忆,和父母聊起这部小说,虽然他们从未体验过小说中的生活,但在同一背景下却依然感同身受。这也让我体会到时代不同的差距。在他们的时代有许许多多像路遥这样耗尽心血、生命创作的作家。而在我的时代里又有什么呢?郭敬明?韩寒?在多年以后,当我再翻到当年买的郭敬明的书时,并不能感到更多的价值。没有什么能反映我处时代的经典作品,这也是种遗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