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词:在之前分享的《坚硬的时间里有人性的温暖》,在吴念真的视频中结尾处有一个社会活动的名称展示:Be a giver。这个名字从字面上来理解,就是:成为一个给予者。
网络时代的兴起,信息就像流水一样,来袭汹汹,去势淡淡。我们过滤了无数的文字、音频、视频、图片和程序,却依然觉得空空如也。
对于这个“Be a giver"我想知道的更多一点。它是从何而来?
针对台湾的青年人就业的社会现状,台湾104基金会发起了一项「Be A Giver」的社会运动,呼吁各行各业的前辈们,给年轻人多一些机会,多一些引导和帮助。而吴念真拍摄的《感谢先生》的宣传视频,就是讲述“Be a giver"的理念。
吴念真在这部视频里感谢了一位“条春伯”。这位“条春伯”对吴念真而言就是一位先生。
“在我心里面,知识分子的形象不是那些大的学问家,而是这个人,他把知识拿来当作奉献,然后他也希望,这个责任有人传承。”
吴念真老先生是台湾最会讲故事的人,但没有人天生就会讲故事。如果没有条春伯,就不会有现在的吴念真。所以他愿意当一个Giver,去帮助更多的人。
年轻人就业难的问题不只发生在台湾,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存在这样的现状。对此,年轻人在自省的同时,或许这个社会也该反思一下,对待他们是不是太过严苛?是不是可以更温和一点?
那么今天推送的视频是有关于“Be a giver"的续集。通过这个视频,我想,我们可以知道“Be a giver "还在做更多的努力。
这部视频的名字就是:不怎么样的25岁,谁没有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