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参加高考,今年刚好10年。考试3天,阴云密布,雷雨阵阵,尤其第一天考完的晚上,狂风骤雨,电闪雷鸣,放学路上风直接把伞柄掰断,堪比“渡劫”。最后一天考完,雨过天晴。若用三个关键词概括:巧合、运气、惊险。
巧合
考前一天,看了一篇议论文的例文《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高考自拟题作文的素材是“探险者与蝴蝶”,就用了同样的立意——把烛火抽象为对名利的追求;蝴蝶避光而居,理解成淡泊名利。直到最近,涉猎了老庄,加上《庄子》本就有“庄周梦蝶”的寓言,才坚定当年把立意往道家思想、哲学层面上拔高,简直在“大气层”。不过,当年考完以后,老师、同学讨论,只提到“保护环境”之类的立意,跟自己写的毫不相关,多少有点紧张纠结:一方面觉得开头从“引用素材”到“提出论点”,铺垫得非常自然,不至于偏题;另一方面因为没人跟自己审题一致惴惴不安。
除了语文,数学考试也非常巧合。按惯性认识,最后一道大题肯定是最难的,考试时间紧张的情况下,它是首先被放弃的。但百日誓师大会上,校长强调一定要读题,万一会做呢!这话谨记在心。更巧合的是,最后一题的第二问,跟某次数学老师讲过的一道题,解题思路一模一样。当时非常惊喜,下笔如有神助。其实复习到后期,很多难题都放弃了,常常上课的时候“神游九霄”,恰好那次老师讲到相似题型的时候,“收摄心神”听懂了,恰好类似的题目又出现在高考试卷上。
运气
英语试卷是这届公认最难的,而且最后一篇阅读理解出现了在英语四六级、考研英语上才会有的题型。刷过的高中模拟卷从未见过一篇文章带五个选择题的,就被我们碰上了。整场英语考试,做得相当吃力,考完也很没底气。最后英语成绩虽然只有80分,比平时要低,但在身边的同学里,竟然考得算好的。想必是撞上了“蒙的都对”的好运。
惊险
语数外有惊无险地度过,万万没想到,在最后一门政治考试前,一直怀疑上一门历史答题卡没有填涂,直到政治试卷发下来,都无法转移这种强迫思维,伴随生理上的如坐针毡,简直“天人交战”。
内心戏“高考完了,历史答题卡若没填涂,D等与所有大学无缘······政治不考了,我要提前交卷······”起初,这种声音一直盘旋在脑海,有强迫症而不是把强迫症当梗的人应该明白,强迫思维一旦出现,直到伴随反复确认的强迫行为,才能得以缓解。就像我反复回忆历史考试,有行为证明的确填涂了,但因无法亲眼确认,在考场高度紧张的氛围下,也无法转移注意力,一直被这种声音干扰。
庆幸的是,本人生性“怂”,终究干不出弃考交卷这么出格的事。整场考试全程默念“坚持就是胜利”,凭借多年学习和场场考试训练出来的本能,完成了整场考试。最后出成绩的时候,政治竟然是A,历史也是B。
高考结束当天,心情极丧,通宵追完了赵丽颖、陈晓的《陆贞传奇》,就想通过其他事情转移情绪。之后一个月,没出过家门,等待分数线和高考成绩的“审判”。出乎意料的是,最后的成绩距离一档分数线只差7分,对我来说,算超常发挥。
怀念高考吗?扪心自问,不怀念。所谓的怀念,只是庆幸高考带来的附加值:对生活的想象力、其他人生可能性的入场券······
诚然,高考前后是两种人生,但未必合理,也并非没有代价:
有个佛教故事,一户人家听到敲门声,开门一看,是个穿着光鲜的女人,自称“福”,所到之处,带来好运。这户人赶紧请进做客。不一会儿,又有人敲门,是个穿着褴褛的女人,自称“祸”,所到之处,带来厄运。这户人赶紧驱逐出去。“祸”说:“刚刚进门的是我姐姐,你们赶我走,我姐姐也不会留下的。”这户人回身一看,“福”果然也不在了。
高考得意,有得必有失;高考失意,有失必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