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从信息到概念,然后储存,之后呢?大部分的结局是忘记。例如当年上学是学的诸多概念。另一种学习模式是从一种感受到另一种感受,然后输出,之后呢?大部分都会被我们记住,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让知识穿过身体,这些知识最终成为了你的财富。
就如一位音乐教育家讲的,培养小孩子听音乐,千万不能用大人那一套,讲解什么音乐的主题,创作背景,思想内涵,什么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就是命运在敲门等等。
这些东西都是概念,小孩子很难有接受概念的能力。那怎么办呢?你可以给孩子放一段音乐,然后问他,这段音乐是什么颜色的,是蓝色的还是白色的?是什么味道的,是咸的还是甜的?
当孩子接纳了这个音乐,然后运用通感能力,表达成另外一种感受的时候,这段音乐就真的在塑造他的审美能力,这对他将来写作、表达,都有巨大的帮助。
如何让知识能够穿过过我们的身体,成为我们真正的财富呢?
第一,学会用心琢磨。
琢磨就是指一个人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一件事情中,动用各种感觉系统去感受一件事情,就能体会出外人难以感受到的一些精妙之处。
身边的人,只有很少几个能有好好琢磨一件事情的习惯,其实这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不断修炼的功夫。
笛卡尔琢磨出坐标系统(coordinate plane)可以给我们很大的启示。
笛卡尔一生体质孱弱,在寄宿学校里,连老师都要允许他上午躺在床上下午才去上课。有一天上午他照例躺在床上,看着天花板发呆……飞进来一只苍蝇,在天花板上爬来爬去,笛卡尔就躺在那里盯着看;然后他就开始琢磨怎么告诉他人那个苍蝇所在的位置呢?他一会儿就琢磨明白了,起床,在纸上写写画画,发明了坐标系统……
笛卡尔自己也意识到琢磨的重要性,说:光有脑子是不够的,关键在于怎么用。(It is
not enough to have a good mind .The main thing is to use it well.”)
所谓的琢磨,不仅仅是想想而已,而是由一套方法可以用来反复想:不仅要想,还要系统,要分析、对比、选择、试错、复盘、修正、循环、改进……
如此这般的琢磨,知识就真的能实现穿过我们的身体。
第二,学会用精妙的比喻。
如果一个人只会用术语,对熟人才能把这件事情讲清楚,那么只能说明对这件事情的理解还停留在表面。
当你可以用一件八竿子打不着的事物来比喻当前事物的时候,你已经学会了和外行沟通。更为重要的是,这时候这个知识就已经实现了穿越过你的身体,实现了洞察。
例如我喜欢的钱钟书,在《围城》中写过:“忠厚老实人的恶毒,像饭里的砂砾或者出骨鱼片里卡净的刺,会给人一种不期待的伤痛。”这种比喻是多么的传神。
例如我喜欢的张爱玲,在《红玫瑰与白玫瑰》里那个经典的开头:“一个男人的一辈子都有这样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了,红的变成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而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成了衣服上沾的一粒饭黏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这种比喻把人类难以言说的细微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小米生态链的负责人刘德在介绍“小米生态链”和小米的关系时,也做过一个很秒的比喻。
“小米生态链”就是一堆企业,产品不同,但是都围绕在小米的资本、流量周围,共享设计理念、定价策略、销售渠道。很多人就会好奇“小米生态链”和小米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是合作呢还是投资呢?
刘德说,不只是合作,也不仅是投资,传统的合作和投资,和现在小米生态链的区别,相当于火车和动车组的差别。
我们常听说的一句话“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火车整列的动力都来自于车头。但动车组就不一样了,每节车厢都有自己的动力。
也就是说,不管是10节车厢还是100节车厢,连在一起的速度并不下降。而火车呢,一个火车头带10节车厢和带100节车厢,速度肯定是不一样的。
每一个小米投资的生态链企业,虽然都接受了小米的投资,但是大部分股权都还是创始人自己的。就相当于一个动车,100家公司,就是100节动车,绑在一起往前跑,速度就会非常快。
刘德用的“动车组”就是一个好比喻,让我们这些外行一下子就明白了小米生态连的逻辑。
一个人只有对事物本质有了深刻理解的功夫,才会联系到一系列大家熟知的事物,打出精妙的比方,四两拨千斤地讲清楚事物背后逻辑。
愿我们通过用心琢磨,能学会用精妙的比喻,让知识穿过我们的身体,成为我们真正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