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阅读上没什么进步,大概是困于表达力贫乏,对于无力的恐慌甚至大过写作的欲望,甚至也开始让我怀疑读书的效用。止步不前时人往往遁入虚无,犹豫自己的世界观是不是有调整的必要。这样的反思并非一文不值,但是在陷入情绪化后,任何行为都有随时越轨的可能。我担心自己会走火入魔。我看风景的时候想着文字,处理杂务时想着文字,连做梦醒后第一时间也去想办法描述,眼睛还尚未睁开。
张爱玲说生活的戏剧化时有害的。因为现代人大部分体验的第一次都来源于文字或影像。那之后真实经历带来的体验就沦为第二次。初体验总是神圣的。婴儿降临世上第一次见过面的就会把他当作父母。那第一次的记忆是人在灵魂中的千千万万个父母。在它们之上,生命才顽强生长。
张爱玲揶揄自己天生就是个写小说的人,日常中总语出惊人。也难怪,世界每一天如梦似幻,她自然而然觉得有义务去做好自己的戏份,象一个演员。生命脱离实际会赋予人性情更大的随机性。这么说吧,好比空楼阁,他的意识住在云端,平时凌然御风而行,一般人热烈而细腻的情感他只视为粪土。他活得像个梦。我觉得艺术家都避免不了沾染上出尘风味。这个规律,对精神病人同样适用。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接触事物的方式更加丰富,精神变量也随之飞升。仿佛拓宽人格的上下限。
我其实担心自己脱离实际,这样太容易遁入虚无。有时候我难以确定,究竟是我的感受,还是我的幻想。或许这是生命的延伸,月外有晕,晕外有光,文字烘云托月,何况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