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会儿不忙,老婆回家了,就我一人在店里。
昨天开始了我的第一篇日记,也不算啥日记,就是瞎写写画画吧!
设置昵称的时候又遇到了麻烦,本来我的微信昵称叫崔克,干脆就不改了。打上去,结果没有通过,早有人注册了。
那我就只能改了,叫啥呢?
事情往往就是如此,在生活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不如意,不顺心。所以你要想的开,不能一根筋。
干脆叫克拉吧!不是一说钻石就是几克拉吗,我虽不是钻石,借他一分光也好!
输入之后,通过了,我挺高兴!崔克拉……感觉还不错啊!
名字嘛,就一代号,自己感觉还行就得了。如果说喜欢李白,就叫成崔白,会感觉怪怪的不是。习惯了以后可能也没啥,所谓习以为常也就见怪不怪了。
刚才有像是父子二人进来买麻叶,年长的胖男人有40来岁,一进门就问:“这是以前巴音赛(我们这里一个市场名)门口那家吧?”
我说:“是了”
“诶~呀!我找了两年,这才找到!”胖男人说。
我说:“嗯!东西是一样的,价格也没变。这是自己的房子,就是偏了点儿。”
他就把我仅剩的8个麻叶全装走了,还另外带走两个酥饼。
其实我这个店并不是他说的那家,事情是这样的:
很早以前,也就是98年5.6月份吧?具体哪个月记不清了,你去问我老婆,她肯定记得!家里的事全是她记着。
那时,我没工作就去找一个同学,他在银川一家连锁蛋糕店打工。
在这里我就不扯那么远了,以后再说。
我和老婆在蛋糕店打工,也去了一些城市。后来回到内蒙乌海的家,老婆就去了上面提到的那家麻叶店打工。断断续续干了三四年吧。
那家老板五十大几岁,高高瘦瘦的,人也很随和。
老婆也勤快,心细。又是内行,做起来很熟练。老板很是高兴,一年后就把他所有产品的配方都教给了她。
老板就只管在他店里卖货,作坊里就是让她配料,和面……好了之后由另外两个工人做成成品。
后来,老婆不在他家干了。不久,不知什么原因他把店关了。
因为孩子的事情,我从外地回来了。老婆和我商量之后,就有了现在的店。
顾客有问的,为了省事就说是一家的,或者说是亲戚。反正东西是一样一样一样的,也不算欺骗顾客了吧!
有时不忙,正好顾客问起,就简短概括下,把事儿说的清楚一些。
嗷!你问我的昵称不是崔克拉,而是崔克粒是咋回事啊?
稍等啊!有人买东西……
两个小伙子要麻叶,可惜已经卖完了
今天星期天,常有海勃湾的过来,一下就拿好多。有时就不够卖了,而有时又剩下。
这就是市场经济吧,预测不准。如果是计划经济就好了,知道销多少就做多少啦!
说到这里,其实也有解决方案。
现在建微信群卖货已经很普及了,可以在群里预订,这样就有一部分在计划里了。但也不会完全解决这个问题。
快8点了,该起面了。
明天再说崔克粒是咋回事吧!这会有点晚了,抱歉!白白!
说不定晚上有时间!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