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时最大的安慰,莫过于意识到已把全部青春的力量献给了永不衰老的事业。
——叔本华
叔本华的一生是不断学习的一生,他不仅对哲学有深入的研究,在其他方面也有较深入的认识和理解,比如他对美学、音乐、绘画、诗歌、歌剧等等都有研究。从他涉猎的知识面来看,他的一生是充实的,是一位兴趣广泛的哲学家。
我们再来看看他的著作和出版发表的时间:
1813年,发表大学论文《论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
1816年,完成《论视觉与颜色》。
1819年,完成著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1836年,完成《论自然中的意志》。
1839年,完成《论意志的自由》。
1840年,完成《论道德的基础》。
1841年,完成《伦理学中的两个基本问题》。
1851年,完成《附录与补遗》。
从叔本华的著作和完成时间分析,再加上他对其他方面的涉猎研究,可以非常肯定的是他的一生是辉煌的一生,他的时间观念很强。正是他强烈的时间观念,使他在30岁时就完成了代表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随后又完成了很多流传古今的作品。试想一下:假如你是叔本华,当你80岁之后,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了自己想做的事情上面,取得了一定的荣誉和地位,完成了这么多具有影响力的作品,对自己最感兴趣的哲学有了深入的研究,在自己感兴趣的方面也都有涉猎,你会是一种什么感觉呢?骄傲?自豪?
对于叔本华来说,这些词都不足以表达他当时的感受,他最大的感受就是满足,因为哲学是他的事业,涉猎其他方面是他的兴趣爱好,能够将自己的青春献给事业和爱好,是叔本华一生最骄傲的事情,也是对自己最大的安慰。
年轻的时候,我们总觉得自己有很多的时间,可以随意挥霍,可以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也可以不去做不想做的事情。甚至有些人会觉得事业就是养家糊口的一种工具,做好就行,无需浪费过多的青春和力量,这便是伟人和俗人的区别。
中国文学巨匠鲁迅是一个非常珍惜时间的人,他在十二岁上私塾的时候,父亲患有重病,而两个弟弟年纪又很小,所以,鲁迅经常去当铺照顾生意,跑药店买药,还要帮助母亲做家务,又要避免与自己学习的时间发生冲突,他必须精确地安排时间。
所以,从那个时候起,鲁迅每天都会挤出一些时间去学习或者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他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愿意挤,总会有的。”
鲁迅年轻的时候兴趣十分广泛,除了喜欢写作之外,还喜欢民间艺术、绘画等等,正因为他有广泛的兴趣爱好,所以时间对于他来说非常重要,他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学习这些东西。他的工作和居住环境都不是很好,每天都要工作到深夜才依依不舍地去休息,第二天很早起床,继续他所钟爱的事业。
年轻时不虚度,年老时你才会有资本和荣誉,才不会感到后悔。而年老时的资本和荣誉大多是用年轻时的时间换来的。如同鲁迅,他充实的青春给他带来了充实的事业和荣誉,以及成功。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这是中国从古至今被人们口口相传的一句俗语,尽管古人的思想没有我们当代人的思想开放,没有什么高深的哲学思想,但是他们明白,一个人如果年轻的时候不努力,虚度光阴,那么到年老的时候,悲伤也没有用。因为青春一去不返,一个人一生只有一次青春。
叔本华的作品每一部都意义深远,影响巨大。而要完成这样一部永世流传的作品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就要求叔本华每天学习,积累知识点和素材,进行论证。如果叔本华当时不努力学习,那么它就不可能有足够的知识和素材完成相关作品,叔本华这个人,今天我们也就不会知道。
树立事业心,激发兴趣感
事业心是激发一个人积极努力,充分利用时间,珍惜青春的重要元素。事业心强的人,会一门心思扑在事业上,自然也会珍惜时间。尤其对年轻人来说,从小树立强烈的事业心,有利于提高青春的质量。激发兴趣感可缓解自己在事业中的疲惫感,如同一个人运动久了需要休息一样,当我们感到疲惫时,可以研究自己的兴趣,这同样是对青春的一种有效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