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荣先生在这部电影里奉献了炸裂的表演,我很认同豆瓣短评的最高赞,张国荣一个人的表演。但靠张国荣一个人是没能够撑起这一部有很大瑕疵的电影,而且这些瑕疵还发生在故事最尾的高潮阶段。
我看这部电影永觉得画面有些很奇怪的地方,看到中间段我才意识到,这部电影追求的是写实的风格,人物的衣着形象,画面的风格颜色,都是很有当时当景的写照。看惯了王家卫电影里的油头粉黛,其实这才是九十年代香港的人与物真实的样子。画面的风格很像《黑金》,但《黑金》中的梁家辉炸裂的张扬演技把周朝先这个角色演绎到了时空背景之外,把梁家辉的每一段表演单拎出来都让人大呼过瘾。而张国荣演绎的彭奕行,即使同样入木三分,因为内敛,所以逃脱不开整个电影大环境的限制,没有让那么多人吹捧,但看过电影的人,都会对张国荣的演技大呼过瘾。
电影本身的idea是很棒的,不然也不会有《枪王之王》衍生出来。在香港人们可以参加IPSC,人们可以使用手枪进行射击。当人们有枪时,人们就会有射击的欲望,有了射击的欲望就会有对着人射击的欲望。这种欲望需要控制。苗智舜是警察,所以他的职业和道德控制了他射击的欲望。而彭奕行没有职业操守的约束,他只是一个顶级射手,善于改枪支,他没有警察这个身份来约束自己,他只能自己尽量去控制自己。所以,他才会对杨正祥说他的枪不见血,会退钱给他不会再教他打钱。
但寻死的警察让彭奕行的枪见了血,从而一发不可收拾让彭译行心中想要射杀的欲望无法停止熄灭。其实,这里很让人深思,如果是苗智舜开的枪,他会打头吗,彭奕行还会忍受心理上的折磨吗?但导演没有深入,因为他要开始警察与杀手的好戏了。这样的故事发展在意料之中,并且,故事既然决定这样走下去了,必然是相当难处理的。意料之中的是,导演确实没有处理好。
从审查嫌疑犯开始,故事节奏明显加快,但有些过快了,审查时的很多细节让你在眼花缭乱间略过,从这时开始彭奕行女朋友郭丽怡的角色和戏份也减少。她其实是探究彭奕行的关键人物,可她的戏码却演的活像一个符号。仅仅是彭奕行相救的傻女孩。而苗智舜老婆的戏份却陡然增加,但陈法蓉却生生演出了琼瑶剧的感觉。你不得不说她确实演的很好,但很可惜琼瑶阿姨没有去找她演戏。
而真正故事想告诉我们的是,两种不同的心理,最后却是殊途同归。彭奕行整个人敏感脆弱,所以用冷淡来保护自己。正是这个原因,所以他一开始就认为自己和郭丽怡不合适,一再追问她为什么喜欢自己。事实证明,两个同样内心敏感脆弱的人确实不适合在一起。因为他们在内心悲伤的时刻都只会想到自己。这也是为什么郭丽怡始终不能带着彭奕行走出内心想要射杀的原因。也是最尾彭奕行对着镜子从痛苦扭曲到冷笑令人发寒的原因。因为只有他才能安慰自己,只有释放欲望才能获得内心的满足。而苗智舜则是客观理性的人,他内心是柔软的。他同自己的同事开玩笑,即使在假想自己是罪犯时也能脱身出来,不会盲目,即使股票也不愿沾染。因为他内心的柔软,所以他没能在彭奕行开枪之前开枪。所以彭奕行的射杀欲望是不是真的要怪罪到苗智舜身上?导演都不愿探究,我也不想多讨论。但那次射杀确实是一个契机,它让彭奕行内心杀人的快感出现了,连彭奕行自己都感受到了。而周丽怡却根本不知道如何疏导这种情绪。当杨正祥想要找人去枪杀污点证人时,完美的射杀契机出现了,而彭奕行自己已经无法控制自己内心想要通过杀人寻求快感。所以他动手了,当他开始射杀警察时,他触碰到了苗智舜的内心怒火,在杀完阿金后,苗智舜的内心彻底崩溃。但他的妻子呢,不仅是演琼瑶剧的好手,更是一个安抚保护苗智舜的好手。她与周丽怡立见高下。而彭奕行为什么要在出狱后枪杀警察呢?因为他就是想死。
他的内心早就崩溃了,杨正祥的邀请让他想要杀人的心暂时得到了发泄。但他又何尝不处在一种想要杀人但不应该杀人的矛盾之中。当他处在杀人不对的意识时,他双眼出血,内心痛苦无力,不愿再碰那些子弹,可当他想要感受那种杀人的快感时,又燃起对自己枪法的自信,嗜血的因素有让他精准地上膛。这种每时每刻都反转崩溃的生活早就将他折磨,可脆弱的他又没有自杀的勇气,脆弱的女友同样没有开枪的勇气。
所以进行了那未完成的最后一次对决。虽然这场对决令我目瞪口呆。但好歹他们都得到了他们想要的。彭奕行想要的死和女友的自由,苗智舜的报仇。我突然觉得那场对枪不可能再好了,因为导演已经把路铺到这了,路越来越窄,导致结局如此不堪。依旧还要上演琼瑶剧的一幕。虽然陈法蓉确实演的很好,演出了那种琼瑶剧的感觉。
其实,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堵墙,分隔着理智与欲望,有的人牢固,有的人脆弱。但开始时都是一样的,有的人在里面修修补补,有的人则从内部开始往外挖掘。有的人可以从别人那个得到加固,有的人却得不到。但当墙倒塌时,每个人又变得一样,墙两边的欲望和理智让人变得失去控制。所以,如果有人能在这时再为你内心砌上一堵墙,那她才是和你天生一对的人。而苗智舜的老婆当然就是这样的人,虽然她很琼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