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怜兮兮地说着自己的难处,换来的一些恻隐同情依旧无法治愈改变你脆弱的处境。
一
高中时,有个同桌叫小A,她是个活泼开朗的姑娘,和她在一起你似乎永远看不到她哀愁的样子是什么状态,脸上时常洋溢着无公害的甜美笑容,大大咧咧没心没肺不正经的样子,做起事情来可是相当靠谱。
有次小A不知怎地突然身体不适,便向老师请了假回家看病,老师看着小A的样子不太像生病,欲言又止,但还是无奈又无语地给小A批了假。小A中午回去,晚自习的时候又赶了回来,依旧是活蹦乱跳笑嘻嘻的样子。同学们围上去问小A怎么样了,小A回答说好些了,但还是有些难受。但她的样子根本看不出来哪里不舒服,有的同学狐疑地走开了。要知道高中时能成功请个假出一次校门比登天还难,小A看起来如此轻松就请假成功,真真是要羡慕嫉妒死了一些总找老师请假却无法成功的同学。
我悄悄地问小A:“你没事儿吧?你表现出来的样子看起来不像有病,有同学可能误会你没有生病还请假!”小A一脸严肃地看着我:“生病应该什么样子,非得半死不活让别人看着我难受得不行了,对我说几句安慰同情的话,这才是生病的样子吗?”我有些尴尬,还没来得及反应,小A就压低声音说:“实话和你说吧,今天我肚子疼,我妈带我去医院看了,医生说是胆结石,要我赶紧做手术,我不是想着过两天就考试了,就和我妈商量等周末的时候再做手术,在家也没什么事情,就来学校了。我就是觉得人生病的时候本来就容易脆弱,但我不喜欢把自己脆弱的样子展示给别人看,越是难受的时候我就多笑笑,愁眉苦脸的给别人看了又能怎样,难受的程度又不会减弱。”我不置可否地点点头,感觉小A像个很成熟的哲学家一样,顿时对她佩服得五体投地,惊讶天天吊耳当啷的她竟能说出如此深奥的话。
后来我才渐渐明白小A的心理,她说得做得都很对,人都会生病,不管是多大的痛苦,承受得住承受不住都得自己承受,把自己的脆弱当成宣传名片展示出来,能得到的无非就是同情和关心安慰的话语,其他的别人似乎也没办法替你承受。与其期期艾艾地展露自己的“丑态”,不如用积极乐观的笑容活跃生活的气氛,也许还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像祥林嫂那样,一遍遍反反复复地对他人宣扬自己的悲惨,最终也不过是满足了一些闲杂好事之徒的八卦心理,最后却成了僵硬不耐烦地代说和重复。她也许以为不断地诉苦就可以赢得别人的宽容和理解,就会得到别人对她的同情,却不曾想没有人能忍受得了无休止地诉苦,有的不过是听烦听倦之后的逃离。
二
有一些习惯了通过博取同情的方式来换得安慰和理解,或者说表面上客套的追捧话,比如中国式的一些父母。他们觉得为了子女的成长不洗一切代价,费尽心思,牺牲很多,每当孩子达不到他们理想的样子时,习惯性说教的内容便是自己多么多么辛苦,为了孩子舍不得吃舍不得穿,自己累死了,也不舍得让孩子做点家务之类的,自己的狼狈样子全都是因为孩子,可是孩子却不理解和同情他,甚至埋怨孩子没有良心,粗鲁恶毒地骂孩子狼心狗肺之类的话语。
第一次,当孩子被父母的话语惊悚吓到的时候,孩子似乎懂事了,表示理解了。可是,没多久,孩子还是会犯错,还是会达不到父母的要求,父母又开始喋喋不休重复着自己的惨状,一次两次三次,久而久之,父母会发现孩子对自己的辛苦根本无动于衷,甚至变本加厉地刺痛自己,内心便会极其崩溃的样子,认为自己再外面风吹雨打日晒累死累活,竟然得不到孩子一句同情的话。
养育孩子是为人父母的职责和义务,你现在辛苦日子艰难的原因有很多种,也可能和你之前的不够努力有关,才导致自己今天的局面。孩子毕竟是孩子,他无法替代你的工作,也无法体会你过去的生活,抱怨诉苦只不过会越来越加深和孩子之间的隔阂,也容易逆反。再说了,就算是你苦苦哀求地说让别人同情你理解你,又怎样呢,自己该受累照样受累。
别人的同情不过是更加衬托你的同情和无能,还是收起对别人期望的矫情,好好做自己,行动的力量远远比语言更凶猛。永远不要站在自己自编自导的脆弱里演绎苦大仇深试图博取任何人的同情,就算是同情像狂风暴雨一样,然并卵,你依旧好不了。
三
我们总是错误地认为,把自己表现得惨一点,就可以利用别人的同情达到自己的目的。事实上,有很多的同情都是爱莫能助的,别人也有自己不为人知的难处,不过是没有说出来而已,因为他们明白不论自己脆弱得多么不堪一击,多么不忍直视,再多的同情也改变不了什么,不如自己沉淀,慢慢修行。
工作中,我接触过一些家长,当孩子学习出现问题时,老师需要和家长当面沟通时,家长的措辞和答复几乎千篇一律都是:“老师,你辛苦了,孩子让你多多费心了,你是个负责人的老师,孩子交给你我们放心。我们也没上过学,什么也不懂,学习也管不了,我们家还有什么什么样的困难,我要几点出门给人家打工几点才能到家,对孩子我也是没办法,老师,你该说就说,该打就打,你放心,我们不护短。”而对于我要和他们反应的孩子出现的问题和一些建议似乎置若罔闻,答非所问,听非所说。说实话,我很同情也很理解这些家长的难处,甚至恨不得有三头六臂来为他们分担孩子的问题。
可是,有用吗?说了这么多,无非就是想向老师说明你没有时间没有精力没有能力管孩子,希望老师理解或者帮助你。关键是老师可以帮助你家孩子,你得能接招啊,单方面的发射信号得到的是诉苦无奈的回应,问题不还是问题,依旧解决不了。孩子的学习、习惯问题越来越大,甚至比家长还能“诉苦”、“推卸责任”,你的生活压力也未必有所好转。
当然,大多数家长还是很让人敬佩和崇敬的。尽管自己文化水平不高,有的甚至小学都没有读完,认识的字也不多,但是不管老师和人家沟通什么问题,都特别认真地记录或者主动寻求老师的建议,开家长会时专注听讲比学生还用心地做笔记。有的境况也不好,很让人同情,但从来不说自己多么多么难,总是乐观积极地配合。他们的乐观向上反倒让我觉得同情就是对他们的不信任和不尊重。有这样的父母,孩子的学习方面的问题经过沟通,很容易也就解决了,而孩子大都也很虚心接受建议,努力改正。
越来越觉得,脆弱真不必说给别人听,有时候不过是增添了别人耳膜的负担和自己的焦虑感,不如自己一个人自得其乐安安静静想想解决方案。一个不幸遭遇渣男被分手的姑娘,不必把自己的委屈当成是标榜自己丰功伟绩到处倾吐,说得多了只会让人觉得你有眼无珠识人不清;生病了,再能忍受的痛触上,尽管脸色苍白难看,能带上笑容还是带点吧,能动的时候坚决不要病恹恹地躺着,毕竟你活蹦乱跳又开心的样子才显得更舒服更愿意让人靠近;工作不够让你满意,也无需牢骚满腹说自己的不满和委屈,要么滚要么忍,忍不了就多激励激励自己,充实提升自己,让自己有卓越的实力和机会。
生而为人,都会有光鲜和脆弱的时候,那些试图通过展示脆弱来博取的同情的方式,偶尔的确很管用,但如果习惯了“弱”就是王道的悖论的话,再多的同情也无济于事。因为那并不是你摆脱软弱和痛苦的最合适的方式,最终不过是雪上加霜徒增烦恼而已。所以,还是自强一些吧,大家还是喜欢和习惯阳光灿烂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