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陪女儿拼拼图。一张是小猪佩奇,一张是汪汪队,每张都有40块。
每次开始玩的时候,我都会问:“你确定要玩吗?”女儿点头。我再问:“要玩就得认真地拼完哟。”得到女儿的肯定答复之后,我们就开始了。
前两回,女儿都是拼了几块又去玩别的了,硬把她抓回来,不是扔拼图,就是胡乱拼。不管我怎么跟她说要认真做事,玩之前她答应过的,之类之类,她都是一副吊儿郎当的欠样儿。告知她不拼就收起来了,她又是一阵声嘶力竭的哭闹。耐心被耗尽之后,她得到了我的一顿胖揍。
我觉得有始有终地做好一件事情是态度问题,要从小养成,但也偶尔怀疑对于一个2周4的娃来说,上述的要求是否过于苛刻。我肯定拼图她是可以完成的,这两张买了很久了,之前零零星星教过。而且在拼40块的之前,我特意买了13块的训练过,以便让她循序渐进。可是娃的表现令人沮丧,是哪里有问题?
我尝试改变引导的方式,拼的时候,把自己和她当成竞争对手,我也化身成了一个2周4的宝宝。我兴奋地说:“接下来拼啥,我要先找到。”我的表现带动了女儿的积极性,她也嚷嚷着要先找到,之前懒散的状态消失。这种方式很有效啊!我正得意,拼了差不多一半以后,她又开始注意力不集中了,一会儿拿起她的玩具,一会儿扔那些尚未拼上去的拼图。
竞争性的言语已经无法激励她了,我又改变战术,示弱地说:“桐,妈妈找不到路马的身体了,你能帮我吗?”她开心地拍拍我,安慰道:“你不要难过,我会帮你找到的。”话虽这么说,她依然我行我素地捣蛋。挫败感向我袭来。。
玩着玩着,女儿把剩下的拼图藏了被子下面,边藏边狡诈地说:“嘿嘿,你永远找不到这些拼图了。”我明白她在模仿动画片朵拉里的捣蛋鬼狐狸。正愁找不到有效沟通突破口的我心生一计,笑着说道:“你是捣蛋鬼啊,哈哈,捣蛋鬼别捣蛋,捣蛋鬼别捣蛋。好了,这时候捣蛋鬼该把偷走的拼图还回来了。”
平日里她就常让我扮演捣蛋鬼,或者她扮演捣蛋鬼,另外一方则要阻止捣蛋行为。果然!女儿接受了!她开心地交出了所有的拼图,我暗自窃喜,又开始引导她拼拼图。
没拼几块,她又想玩一次捣蛋鬼游戏。一早被我识破,我赶紧说:“每集动画片里面,捣蛋鬼狐狸一般只捣蛋一次,它也不是常常捣蛋的,你也不可以哟。”女儿听听,高兴地点头。
接下来,她独立完成了剩下的拼图。快结束的时候,她边拼边快乐地喊着:“马上要拼完了,万岁。”这样的小成功对她而言,也带来了满满的成就感吧,哈哈哈,这会是一个好的开始。我们最后还give me five了。难得的happy ending啊。
这次的胜利给我带来一点重大启示:
有效的沟通要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
我把自己当成和她一样的孩子,用她的心智去考虑问题。比如之前她一走神,我就说教式地批评她,整个一唐僧。她可能还不理解你的话,甚至看到生气愤怒的你还会更加兴奋,以至于升级捣蛋行为。回过头来想想,当她把拼图藏起来,我如果说会弄丢找不到了,她一定更加乐而为之。因为此时她是捣蛋鬼啊!但是我理解了她的行为,并且配合地作出回应,刀不动枪不动地将她拉回我的既定轨道上,为自己的机智点赞。
所以跟孩子玩的时候,就把自己也当个孩子吧,这样才能开心地玩到一块儿去。千万不能用成人的思维去看待孩子的行为,否则必定是歇斯底里,心累到不能自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