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在一家公司就职近两年半了,还在公司最低级别里,没升过职。在2015年底,微调过一次薪水加薪约1.5K,达到他当前级别里薪资的顶线。也就是说,要加薪,必须升职。
2016年初,先生开始意识到需要升职,并开始准备,然而从6月到9月,再到12月,一次次升职不成。升值不成的原因一方面是自身的短板,英文太差。但是,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没有在意升职这回事,更没有用心按公司的升职条件准备必须的资料,只一味地埋头苦干。
先生在一次次升职不成后,偶尔的言谈中有点遗憾,检讨自身对升职加薪的事太过大意了。我调侃到:到那家公司工作两年多,还没升职,比我生孩子都难呢,两年多,足够一个女人生个娃儿并长到到处疯跑的年纪。
一起生活十几年来,我从未抱怨过先生挣得少,更没怎么在意他是否升职。升职不成,比先生更着急的是他的直属经理及二线经理。多次旁敲侧击,提醒他该如何按公司的规则走升职之路,甚至直接说你尽快报考雅思吧,早两三个月升职所获得的回报足够抵消报名学习雅思费用。
先生还是不急,并没有去报考雅思。只是私底下准备了升职的材料,并更努力地学习英语。公司新一轮的英文测试即将举行,先生只要过了这项考核,即可在今年三月份升职成功。
与此同时,公司有一个常驻香港工作的机会。先生的二线经理,有意提醒先生争取这个机遇。
先生考虑到常驻香港工作相应的待遇是薪资double后折算为港币发放,涉及到人民币对港币的汇率以及届时缴纳个人所得税的比率会提高为35%,薪资提升的绝对优势不大,就没怎么在意二线经理的提议。
先生就此事咨询我的看法和意见。我给出的建议是:第一,不要急着争取那个工作机会,先准备好英文考试,尽力确保三月份的升职。第二,如果在三月份升职前,就必须要选择是否接受常驻香港工作的机会,那么,先忽略三月份的升职机会,接受常驻香港工作的机会。第三,最佳情况,先争取到三月份升职加薪,再double薪资去常驻香港工作。
目前,先生职场现状如此,要说一点都不在意、不着急,肯是假的。但是,在意、着急也没用,不如淡定。
回想起先生入职这家公司的那些往事,满是职场中的利弊取舍博弈的故事。
(1)艰难离职再入职
先生跳槽入职这家公司,很不容易,前后经历了半年的努力。当时,先生所在的公司和现在这家公司是属于有业务往来的两家公司。先生要从原公司跳槽到新的公司,涉及到同等业务的技术保密信息,受前一家公司的“保密协议”的离职牵制。和新公司谈判入职待遇,又历经各种权衡博弈。
彼时,儿子出生不到一年,我全职在家,先生是家里的经济唯一支柱。做这样的变动,对一个家庭来讲,无疑是激动人心且惊心动魄的。当时面临着许多困境。
先生跟前一家公司签订的“保密协议”,规定离职后,一年内不能从事相关技术的行业工作。从原公司离职,再入职新公司,面临三种境况——
第一,先获得新公司的Offer,不顾原公司的保密协议,直接离职,再入职。这样做,会面临原公司起诉的风险,更有失做人的诚信原则。
第二,先获得新公司的Offer,再和原公司谈判,谈判结果:先生离职后一年内不从事协议约束的行业工作,由原公司愿意负责先生这一年期间不从事相关行业工作的损失,按保密协议支付补偿。保密协议期后,再入职新公司。这样做,前提条件必须是:新公司提供有效期为一年的Offer,能做到吗?
第三,先获得Offer,再和原公司谈判,谈判结果:原公司单方放弃“保密协议”的责任和权力,先生自由离职,再入职新的公司。
无疑,最佳境况是第三种。我们舍弃了第一种方案,抱着大不了获得最坏的结果(也就是发生第二种情况)去行事。
获得Offer没有悬念,还是一年内有效的Offer。你以为是因为幸运?其实,是先生遇到了贵人。在长期相关业务往来的工作中,先生全力支持配合着这家公司的一个项目组,令项目组的一个中层管理人员麦克斯刮目相看。麦克斯竭尽全力、不顾公司用人政策(学历最低线)的阻扰,向公司人力资源部力荐先生加入公司。
美中不足的是,按新公司的薪资政策,能提供的薪水比我们预期的少2K,接受这个Offer还是不接受?我们又面临一次烧脑博弈。
综合分析先生的情况,特别是对新公司相关项目的关键作用,我得出一个结论:先生工作中所涉及的项目,其重要性远远大过人力资源部排除层层阻力,提供期望的薪资。因为三年多的合作里,这家公司安排十几个人的团队,跟着先生的项目组一起工作,实际上,是试图获取核心技术。谁都不傻,先生也明白这点,所以,保留着很多关键技术。这才是先生可以谈离职并获得更优待遇跳槽的资本。
最终,我们达成离职方案中的第三种方式,没有对薪资待遇让步,以月薪增加10K+及两个月薪资的入职奖金就职于这家公司。
(2)新入公司时举步维艰
按期待的方式及薪资跳槽成功,我们的生活发生了质的变化。个中种种艰难及斗争的滋味,无以言表,但是,所获得的成就感、幸福感,持续了很久。
先生入职后,接踵而来面临不适应公司文化的困扰。
公司里多是外国人及海归同事,最不济的同事也是国内品牌大学的研究生。在公司里,主要的沟通语言是英文。先生的短板是英文口语太差,学历低:大专毕业。很少有同事认同他在行业内摸爬滚打获得的专业技能。
更有甚者,一味地鄙夷先生的英文憋足。每次开会,先生说英文都是憋红了脸、手心冒着汗,鸭子哽螺丝一般在会上发言……在会议上,一向木纳的先生,每次都能听到某些同事那些不经意从鼻子里发出的哼哼,以及看到他们下意识地摇摇头嘴角上扬时的一脸嘲讽鄙视。
实际上,这些同事,多数对项目的技术一无所知,需要先生不断地去coaching及充当技术咨询师。先生不厌其烦,对每一次培训及同事的提问和请教,都认真对待。
同时,由于公司的管理非常人性化,基本靠自觉,很多项目组里的同事无所事事,吊儿郎当混日子的状态。上班时间是每天七个半小时,上午九点到十二点,下午一点半到六点。绝大多数同事的做法是:上午九点半临近十点的样子,才陆续到办公室,打开电脑,泡泡茶喝喝咖啡,再吃点儿早餐什么的。上午十一点半过后,午餐时间,陆续去吃午餐,一般两点左右才回办公室。再工作大概两小时,下午四点左右吧,下午茶时间,陆续出去喝喝下午茶、抽抽烟什么的,大约半小时到一小时后陆续回办公室。然后,工作大约个把小时,六点了,下班。
当时,听到这样的工作状况,我简直惊为天堂,根本不敢相信世界上居然有如此自由轻松的工作环境。公司没有制度约束吗?上司不闻不问吗?他们真的在工作吗?这样子工作能出业绩吗?伴随着这些疑问,彻底推翻了自诩在外企工作了十几年的我对外企先进管理制度的一些约定俗成的认知。总之,我一肚子狐疑和不敢置信。
先生对此也是满怀质疑的,或许,这就是公司的风格,又或许,只是他所在团队出了问题。
不受环境的任何影响,先生按严格按时上班下班,常常加班。也难怪,项目组的工作,一个成员偷懒不完成,原本的工作量,自然会分流到另外的项目成员身上。改变不了环境,就只管做好自己。
(3)融入公司文化,技术拔尖,英文短板不是问题
先生坚持良好的工作习惯,加班加点完成那些团队里混日子同事的工作量。同时,引荐了三个熟悉项目技术的以前公司的下属加入公司。大半年后,项目组的整体工作才逐渐有了起色,开始出成绩。先生也逐步成为同事中格外受欢迎和尊敬的人,成功融入公司。
先生最开始格外看不惯一些偷懒的属下,如果在以前的公司,这样的员工早被他炒掉了。这家公司不炒人。但是,可以调走人,一个项目组里不受欢迎的人,会在公司里变成职位待定的员工,等待别的项目组接收。如果没有项目接收,那些偷懒的员工,相当于职位被架空、被边缘化了。
这时候,先生明白了公司那种完全靠自觉的人性化管理的益处。那就是,个人的发展,最重要的是个体内在追求进步、发展及成长的因素。
公司提供极佳的宽松快乐的工作环境,具备一系列健全周密的职业培训、学习、晋升机制,只要你肯保持工作努力、积极学习,就会获得丰厚的个人成长机会和空间。
现在的会议上,说英文已经不再是先生被人鄙视嘲笑的事儿了。变成了先生能听懂所有同事谈的工作问题,而很多同事听不懂先生谈的问题,会议后,毕恭毕敬地请教先生在会议上说了些什么。
每每讲起这些,先生自顾笑得发抖,自我调侃:“我的英文就是这么牛,能听懂同事说的,而他们听不懂我说的。会后,他们必须一脸虔诚地请教我,否则,工作进展会不顺利……”
好吧,我也忍不住大笑了,先生何止是英文说不好?普通话都是要人命的,给女儿报听写词语,十个中有七八个都是发不准音的,女儿只得一边写、一边纠正她爹的发音。
(4)深受老板器重及上司赏识的员工
先生为人处世很稳重,属于典型的技术型的性格——不善言辞,从不争薪资待遇,只管实干。
毕业时,被学校推荐到一家大型五金模具公司就业,所在部门是公司工程部。一年多后,由于不喜欢模具行业,开始转行到感兴趣的IT行业,从最基础的软件编程开始,从头学起。
有了一定的编程经验后,就职于一家香港驻珠海办公的软件公司,一干就是近十年。多年里,为了工作及学习新的IT技术,先生加班加点,周一到周四,几乎每个晚上都工作到十一、二点。
先生深得原公司老板的器重,多年里出资培养先生,想让他成长为公司管理人员。只可惜,先生天生在管理方面欠缺,尽管参加过很多高端的职业经理人的培训课,比如,数次参加学习董明珠主讲的课程,依然只能做好技术,对管理一筹莫展。
后来,由于公司业务惨淡,先生所擅长的项目没有订单,项目组被作为人力资源包外包派遣到深圳给别的公司。先生得以和现在的公司产生交集。
和现在的公司的项目组合作了两三年,由项目组的中层管理人员力荐给公司。在这家公司工作的两年多时间里,深得上司的赏识,每年年底的绩效评估考核,先生都得到最优。先生对此充满感激。
至于升职不升职,迟早的事吧,做好工作才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