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我们习惯于用“我是为你好”来拒绝他人的意见,总希望别人能理解并认可自己的做法,不愿意站在对方的角度审视自己,最终使生活中的分歧逐渐累积发酵,造成无法填补的鸿沟,往日最亲近的人相看两相厌。
个人觉得把《A Separation》译为“一次别离”不太准确,容易误导人产生依依惜别时“执手相看泪眼”的错觉,这样就完全背离了影片的主题,所以“separation”取“隔阂”的意思更能契合电影的内核——夫妻之间的隔阂,父女之间的隔阂,母女之间的隔阂,陌生人之间的隔阂。如果我们不主动的去破除这些横亘在你我之间的壁垒,我只会渐行渐远,失去亲情,爱情和友情。
电影里感触最深的是父亲一方面严格要求女儿站在事实这一边不屈服老师的权威,另一方面又在维护自己利益时面不改色圆润自如的撒谎,而面对他为自己找出的种种现实的理由,你甚至无法去指责。女儿虽然已经知道了父亲的谎言仍抱着一丝希望亲自询问父亲,父亲却连承认的勇气都没有,而是将问题又拋回女儿,让她自己去选择。最后女儿妥协了,做伪证使父亲免受监禁。尽管父亲本身的确是被冤枉的,但对女儿而言,撒谎已经成为了一个无法抹去的事实。离开警局回家时,女儿在车上望着窗外无声的流泪,眼神平静而哀伤。
结束的时候,彼此还相爱的两人在办理离婚手续的对方隔着过道,各自想着自己的心事,同时也等待着女儿最终的决定。法官问她作出最后的决定没有,她流着泪回答决定了,然而我们永远也不会知道那个最终的答案了。
整部电影在看的过程中一直有一种无法消除的堵心感觉,越到最后无力感越强,面对生活无论是主人翁还是自己,都是平凡又渺小。并且明知道他们所作所为是错误的却仍然觉得合情合理,换成自己不一定能做的更好,仿佛看到了日后的那个与生活周旋的自己。
还好,这只是一部电影,终有结束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