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想分析一个问题——如何评价《百鸟朝凤》? 我认为这个问题可以分为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百鸟朝凤》这部电影作为吴天明导演的遗作他本身的质量怎么样?;第二个问题是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艺术片?
先说第一个问题,这部电影本身的质量怎么样?记得看完电影我问萱姐,抛却情怀,你给这部电影打几分?“五分…六分吧,六分吧,不能再多了”对,就是这感觉,抛却情怀,很难说这是部好电影。
电影最开始讲天鸣去拜师,天鸣父亲在请求拜师的过程中一直显得很轻率,并没有表现出他所说的对学习吹唢呐的渴望,而陶泽如所饰演的焦三爷虽然情绪流转自如,但是对天鸣从不收到收的转变原因却没交代清楚。之后收蓝玉也存在相同的问题。
影片表现了天鸣最开始练习吸水的用功,和后面天鸣、蓝玉二人的懒床一对比就显得莫名其妙,他俩到底用不用功呀?
焦三爷到人家火庄(存疑)大户人家去吹唢呐,拒绝给人家吹百鸟朝凤可以理解,但当面指出了人家逝者“德行不好”,在人家葬礼上这样说真的合适吗?还有,之后俩小孩晚上不回房睡觉不说找找,这是强行给天鸣表现(对唢呐的爱护)的机会吗?
再说回两人的唢呐学习过程,有一个片段天鸣伏在草丛,焦三爷和蓝玉拨开草找他,这段的用意是什么?后来焦三爷选择教天鸣百鸟朝凤的时候表明过蓝玉确实比他更聪明,但是看中他更喜欢唢呐于是选了他,那蓝玉报出三种鸟名后天鸣报出五六种是不是不太有利于两个小孩形象特点的表现?
好了,要说到最令人无语的一段了,传统吹奏和西洋乐器的强行对立。平心而论,你见过“铜管乐队”和豹纹女郎同台吗?好吧,考虑到当时年代西洋乐器刚进中国,这种不伦不类的同台存在,那几个小混混也太像小混混了吧,一看到他们就知道打架不可避免了,明摆着只会演打架嘛……
至于全片都存在的一个问题,吹唢呐时影像和声音不同步。其实在片中第一次唢呐演奏时我就担心,如果吹奏过程演的太假,影片质量会大打折扣的,难道导演让所有需要演奏的演员都学了唢呐吗?答案是否定的。这个问题在片中其他地方还不明显,在焦三爷醉酒后那一段终于引爆,影像与声音的不同步让人根本无法沉下心来领略陶泽如的表演。
由于以上情节或技术上的问题,我整个看的过程数次出戏或思路中断。一部优秀的影片不应该出现这些问题。
综上,作为一个第一回看吴导作品的观众,我承认吴导有许多经典作品,但很遗憾的是,《百鸟朝凤》不是。
第一个问题就说完了。下面说第二个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艺术片?
这个问题很简单,开辟艺术电影专区,拉长放映周期,增加宣传介绍等等都是解决办法。但是这些措施需要一个起点,即需要从某一部电影开始。这个起到起点作用的艺术片需要达到的要求是很高的,因为我们都知道知道国内现在的评价体系是扭曲的,评价总是一边倒的。如果这“第一步”艺术片不能赢得好评的话,那么大家就会将这一部影片的的缺点归结为整类艺术片的缺点,然后艺术片再想翻案就难了。
就现在来看,方励的一跪让《百鸟朝凤》不可避免地成为了进入普通观众视野中的第一部艺术片。现在看来这件事既幸运又不幸。不幸的事就是上面说的,《百鸟朝凤》的质量并不能打动那些潜在的艺术片爱好者,这第一部如果不能打动的话,以后即便开辟了艺术片专区,有没有人去看也是个问题。幸运的是对于大多数普通观众,由于吴导光坏的加持以及各路导演演员的称赞,他们觉得这部电影还不错,并没有觉得这进入视野的“第一部”艺术片名不副实。这么看来,以后如果真的能存在艺术片这个细分市场,观众的组成一定会很有趣。
我原题目是“有多大屁股就穿多大裤衩”,我引用这句话的本意是觉得艺术片领域一定“创业艰难”,所以需要一部质量高的影片担起奠定基调的任务,为这个领域打好基础,《百鸟朝凤》就算了。可是现实情况总是不可预计的,现在看来倒也不坏,那我们就静静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