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学的那年,偶尔看见看柴静出的第一本书《用我一辈子去忘记》。里面有一句话,很喜欢,我觉得那简直是我自身真实的写照。
我喜欢在最寂静的角落里,被最热闹的声音包围。
我在每一本日记本的上面都写上这句话。我就是一个这样内向却害怕孤独的人。
也许原生家庭的影响,我从小就喜欢做一个生活在别人背后的人。家里来了客人,我总是躲起来,不敢直面别人,也不喜欢成为别人的聚焦点。进入大学后,选班委什么的我也无动于衷,也不爱主动跟人交流,永远都安静的守护在自己的小角落里。
.1.
当然孤独内向不意味着不思前进,我发现内向的人大多都是靠独处获得能量,他们发起内力的时候也挺勇猛。
大二那年,班上一个跟我关系较好的系干升到院里,她推荐我去参加她原来的岗位竞选——系团总支书记,我吓得魂都要丢了一样,要我在众人面前演讲,简直要命了。但她给予我很多鼓励和支持,肯定我的能力和责任感,并承诺会在技能和方法技巧上带我一段。
她说:人生的机会是有限的,不试一试你怎么知道自己行不行?试着走出自己限制的圈子,也许你会发现生活原来那么有趣。
于是我真的就去尝试了,虽然一开始并那么如意,站在竞聘台上脚会紧张得发抖,说话也不那么利索,但是还好的是我在系里也算有些人气,加上任课老师的推荐,我居然最后如愿以偿。
这不过是万里长征走出来第一步.后来三年的时间里,我经历了无数个第一次,一次比一次进步。视野开阔后,遇到了很多有趣的人,也见识了无数个人世界里无法体验的美好与精彩。
.2.
作为一个不擅长言语沟通的人,我更注重做事的能力与成效。没有华丽的说辞,不会与人鞍前马后的周旋,我只会选择努力的默默去做实事。那些年,为系里付出很多很多时间与精力,也取得很多成绩,但是比起那些八面玲珑、能说会道的人来说,在个人价值认证体系里我似乎总是逊色一截,付出与收获永难成正比。
尤其是每次评优,老师脑海里只有那种能说会道、又会来事的人,只要不是民主投票的选举,我很少有机会评上关键的奖项。
最深的痛就是大学毕业双向就业推荐会的时候,每次我去面试,都碰到主管学生的系主任挽着另一个竞争对手先我而入,结果自然可想而知。那个时候我才意识到自己最大的性格缺陷。虽然最后就业情况并不乐观,我最终去了一个小城进了一家钢铁厂,但是好在我在工作的那三年并没有放弃学习。合同期满三年又恰逢国企改制大潮,我辞职了。追随男友(现在已是老公)奔赴上海,还算顺利的进了上海一家“中字号”的央企。
.3.
对于我们这样内向的人来说,蜕变就如凤凰涅槃般不易。其实也要感谢那些年自己的改变。若不是当时可以勇敢的挑战自己,可能我最后也如鸵鸟般平庸自我的过完我的大学生活。而因为勇于走出舒适区,我也收获了很多很多……
我记得那些年我如何从一个在班上面对50多人说句话就脸红的场面,到后来能大方自如的在全院各大系的例会上发言。
大二下半年,我入了党,大三那年冬天,我第一次参加全院十佳学生干部演讲,通过投票从35个备选人员中脱颖而出,获得一笔在当时额度不菲的奖金!大四毕业那年,民主投票加上老师推荐,我被评为省优秀大学毕业生……如果没有当年的改变,很难想象这些离我有多远。
那些年,我就像一朵独自开放的花朵,愿意接受阳光雨露的滋润,内心却更坚定的要做真实的自己。
大学毕业典礼,我作为代表上台发言,我记得我们系统管主任当时给我的评价是:她是一个很有韧性的女孩子。才不外露,但很内秀。
感谢命运和他人给予自己的机会,更要感谢一路陪伴的伙伴和肯接受挑战的自己。
就如我现在,做一个全职宝妈,但是内心并不愿意安于现状,不想一马平川的放眼未来。进入猫群,跟这么多优秀的人一起奔跑的感觉,就像在挑战自己的又一个极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