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世人都向往陶渊明所描绘的世外桃源,因为那里其实就是一个童话般的和谐美丽王国,与世俗隔绝,安宁不被打破,家家生活幸福快乐!
可是回到现实世界中,我们好像又都不得不变得世俗,对人心的揣测,对金钱的欲望,对外在的种种追求,因为我们都要在现实世界过得更好些,还因为现实世界充满了风险,灾难、生病、人情世故,在他们面前,人类太渺小,哪怕经常只是很小的一件事,人也要花费不少的心力才能做好。
一次,同事说他家女儿在幼儿园常被一个女孩欺负,也就是常推推他女儿,他女儿也不说,偶然无意问到才说的。
这种情况下,家长有时不得不教女儿要反抗或者向老师告状。
没办法,现实世界什么样的人都是有的,哪怕是很小的孩子,本性已定,再难以根本改变,不能怪谁,这就是现实世界。
我们该学学那些纯真的孩子,在自我的世界里把别人都看做朋友,只有爱与情,没有恨与仇,只有欢与合,没有悲离。
这个世界有许多的东西是个人无法左右的,恐怕真的只有自己可以不断被自己去改变,比如你在自己的世界中可以给自己一点童话般的生活慰藉。
比如,我偷得一个半日的空闲,在这空闲里我尽情地去做点自己想做且做了很快乐的事儿,那些时候便是淡泊美感的显现,没有什么复杂,只是有心让身边的人与自己可以放松地享受日子。
02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作为读书人千百年来的座右铭,无数读书人铭记在心。
但仔细读来,却觉不太顺口,淡泊似乎应当离志远些才有美感,否则淡泊好像便不能是真淡泊,不如改为自强之类更好些。
我以前也没有怀疑过淡泊与志向的关系,但经历告诉了志向对于太多人而言在确定以后便再难谈淡泊了。
秉持淡泊之人在一生之中一般很难看到外在的远大志向,但求尽力而为罢了,不想太勉强自己。
杨绛先生可谓典型的淡泊之人,无论是物质生活还是事业追求,那是一种很明确的态度贯穿在先生的一生无数经历之中。西班牙政府因她翻译塞万提斯名著的高质量而要授予她荣誉,两次邀请均遭她拒绝,第三次因迫不得已才答应接受授予的荣誉。
文如其人,杨先生在《走到人生边上》中写到:“在人生的道路上,如一心追逐名利权位,就没有余暇顾及其他。也许到临终‘回光返照’的时候,才感到悔惭,心有遗憾,可是已追悔莫及,只好饮恨吞声而死。一辈子锻炼灵魂的人,对自己的信念,必老而弥坚”。
今天,我们越来越没有时间去锻炼灵魂了,常会听到为了一些利益争吵或者诉诸暴力的讯息,令人唏嘘不已,感慨人心不古。
在格子间里面上班,心心念念的是往上升职,提防的是别人的笑里藏刀,从不放松警惕,因为谁都不可信。
休息的空闲时间,我们追求娱乐,信奉及时行乐,信仰存在即合理的狂欢,在你眼中,一切所见皆为自然了,你也置身其中。已然否定灵魂需要修炼!
03
以前,我所见信佛都是临时抱佛脚的行为,我也曾做过,我以为那真的就是信仰佛祖了,佛祖也会普渡和保佑众生,达成众生所愿。
直到我了解释迦摩尼佛祖修炼的故事,我才真正明白佛教的淡泊之美,修炼灵魂,淡泊外在,才是佛教正果。
可是,我以前看到的却是与真正佛教有本质区别的行为,把佛祖也带去了纯粹的功利世界,佛祖又怎么可能高兴呢!?
佛祖说:你只有自己修炼成佛,除此之外别无他法渡你痛苦。
而你却祈求佛祖:保佑我结婚生儿子还要发大财。
这岂不是天大的笑话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