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十三》这部影片自上映以来就备受争议,“要听话”的中国式教育遇上了青春期“叛逆”的李玩,很多人在这部影片中看到了自己或是其他人的缩影,不免为女主李玩感到心疼。也有不少人认为,叛逆过头的李玩,伤害了自己身边至亲的人。当然,不同的成长会带来不同的感触,这无可厚非。
13岁的少女李玩,由于父母离异,父亲再婚,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正处于青春期的她渴望了解、陪伴和爱,但无奈在“要听话”的中国式教育里,亲人的爱和孩子所需的情感不在同一个轨道。
电影中,父亲希望通过一条宠物小狗完成与女儿的沟通与和解,这条狗应该可以算是父亲对于孩子情感上的一点弥补吧!(至少小编是这样认为的)李玩慢慢接受了,并为狗取名“爱因斯坦”,并将其作为自己内心情感的小小寄托。而一切的风平浪静,终因“爱因斯坦”的丢失而改变,这应该算是作为孩子的李玩与父母产生争斗的开端!而最后的结果应该可想而知。
孩子究竟应该如何成长,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或许可以说教育观念又是否应该发生改变?
一个单亲家庭,对于孩子的成长而言,本身就是一种缺陷,她所缺失的爱与被爱是爷爷奶奶给予不了的,而李玩父亲生活的重心也随着家庭的重组不自觉地偏向了另一边。谁能说李玩的性格的养成没有受到这种环境的影响?
有网友说,一个13岁的孩子因为丢失了一条狗,不惜让全家人陪着找,爷爷受伤,奶奶走丢,这样的孩子还值得同情吗?但这些,何尝又是李玩所愿!
爷爷奶奶与父亲对李玩的爱毋庸置疑,但是却不知是不是爱错了方式。就像你从来没有引导孩子如何去爬,但是却期待孩子能够自己走路,这是不是未免有点不太现实。
中国式的教育有很大一部分就是这样,父母说什么,孩子照做就是父母眼中的乖孩子,不管对错,年长的孩子都需要为年幼孩子的成长买单,你希望他成为一个你眼中听话的好孩子,可曾想,他也许活成了自己最讨厌的样子。
曾看过一个网友说的一段话:“我至今不想要孩子的原因,不是因为我养不起,而是我没有把握,我没有把握让一个充满灵气的孩子不被“成长”为用一个谎言去圆另一个谎言的大人,以此来适应这个社会的生存。”
牛奶换红酒,旱冰变冰刀,成长中总有我们学不会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