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今天继续,元好问《论诗三十首》第二十一首:
窘步相仍死不前,唱酬无复见前贤。纵横正有凌云笔,俯仰随人亦可怜。
这一首对于形式拘束的和韵现象,提出了批评。
一、窘步相仍死不前,唱酬无复见前贤
窘步,迈步急迫,步履艰难。相仍,相沿袭。跟随别人的脚步,亦步亦趋,至死不肯超越一步。
第一句形容作诗,下笔艰难窘迫。为何下笔作诗这么难受呢?
因为“唱酬无复见前贤”。
唱酬,就是诗人之间相互唱和。为什么说唱和不再像前辈诗人那样了呢?这就要说到唱和的形式了。
二、唱酬的几种方式
唱酬,即唱和。有依韵、用韵、次韵(步韵)、不限制用韵几种。
早先的唱和,对于押韵没有什么要求。例如柳宗元与刘禹锡之间的唱和。永贞革新十年以后,柳、刘二人回到了长安。不久又一次被贬,分手时柳宗元作了一首《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 》:
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伏波故道风烟在,翁仲遗墟草树平。
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
刘禹锡唱和了一首《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
去国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岐。重临事异黄丞相,三黜名惭柳士师。
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桂江东过连山下,相望长吟有所思。
柳宗元押青、庚韵,刘禹锡押支韵。两个人各自押韵,刘禹锡并没有因为柳宗元的押韵,而受限制。
又如杜甫、王维、岑参,唱和贾至的《早朝大明宫呈两省僚友》,都对押韵没有什么要求。
依韵 :按照他人诗歌的韵部作诗。韵脚用字只要求与原诗同韵而不必同字;用韵:指与原作韵字相同,但先后次序有变化; 次韵:又叫做步韵,即唱和者必须用原诗的韵脚押韵,且次序不乱。
中唐时,元稹和白居易常常以次韵方式相互唱和,元白二人次韵作品,一首诗甚至长达数百句, 如白居易有《东南行一百韵寄通州元九》寄元稹,100个韵脚依次排开:
南去经三楚,东来过五【湖】。山头看候馆,水面问征【途】。地远穷江界,天低接海【隅】。飘零同落叶,浩荡似乘【桴】..... 略
元稹即次韵《酬乐天东南行诗一百韵》回赠,100个韵脚纹丝不乱:
我病方吟越,君行已过【湖】。去应缘直道,哭不为穷【途。亚竹寒惊牖,空堂夜向【隅】。暗魂思背烛,危梦怯乘【桴】..... 略
晚唐时期,又有两位大诗人,陆龟蒙与皮日休,也喜欢次韵唱和。以至于后来的唱和,几乎都默认为次韵的方式了。
到了宋朝,不但作诗,连填词都次韵了。贺铸的《青玉案》、秦观的《千秋岁》等词作,都被时人、以及后人无数次唱和。
三、纵横正有凌云笔,俯仰随人亦可怜
杜甫作诗赞庾信,说其“凌云健笔意纵横”。诗笔纵横,自由自在,不该有什么拘束。
可惜的是,有很多人总喜欢次韵作诗,因此束缚手脚,俯仰随人。元好问则对于这种唱和的方式,提出了批评。
清朝诗人袁枚也在《随园诗话》中提到:
余作诗,雅不喜叠韵、和韵及用古人韵。以为诗写性情,惟吾所适。一韵中有千百字,凭吾所选,尚有用定后不慊意而别改者;何得以一二韵约束为之?既约束,则不得不凑拍;既凑拍,安得有性情哉?《庄子》曰:“忘足,履之适也。”余亦曰:“忘韵,诗之适也。”
元好问说的“俯仰随人”,即袁枚所说的“既约束,则不得不凑拍;既凑拍,安得有性情哉”。
因为在某句,必须用某字押韵,真是带着镣铐跳舞了。
从押韵的角度来说,次韵作诗,比科举时作诗更难。科举只是限制韵部(依韵),如袁枚所说“一韵中有千百字,凭吾所选”,相对要简单,诗人有更多施展的空间。
结束语
明朝人都穆在《南濠诗话》中提到:
东坡云:〔诗须有为而作。〕山谷云:〔诗文惟不造空强作,待境而生,便自工 耳。〕予谓今人之诗,惟务应酬,真无为而强作者,无怪其语之不工。元遗山诗云 :〔纵横正有凌云笔,俯仰随人亦可怜。〕知此病者也。
次韵作诗,往往出现在诗人之间相互应酬时所作。这类作品,如同请客送礼往来,难出精品。
当然,也不能绝对地去否定这种形式,次韵也有优秀的作品。例如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被认为唱和之词胜于原唱。
@老街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