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曾经有没有一刻想过,如果过去在做某个二选一决定之前,走上了与现在截然相反的一条路,那么自己会变成什么样子?如果当初没有考虑经济、社会地位等现实因素,为爱选择和另一个人结婚,那么生活会不会比现在幸福?在生活不如意时,我们似乎都有过“买后悔药”的想法,只可惜周密的假设也无法再次左右曾经的自己。
当人们任岁月沉淀,迈入中年,看似平淡稳定的生活是否掩盖了内心的遗憾、疑惑与空虚?在某一天,恰逢天气很好,停下脚步,坐下来想一想前半生关于“如果”的问题,他们是否满意自己现在的生活状态?或者他们是否还拥有少年时代的勇气与活力逃离现实,重新来过?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长篇意识流小说《达洛维夫人》只描写了一天所发生的事,而物理概念的一天却浓缩了达洛维夫人和其他人物的一生。
他们在这短暂却沉重的一天内回顾了各自至今为止的人生。记忆与意识如水波流动,生生不息。最后,有人选择妥协,有人选择自杀,这都是他们自我挣扎后得出的结论,是这个时空自我命运的定局。
如果当初我选择了你
小说的主人公克罗丽莎·达洛维要为身为议员的丈夫理查德·达洛维在晚上办一场晚宴,在出门采购的时候,她遇到了三十多年前的恋人彼得·沃尔士,他刚从印度回来,这把她尘封的记忆打开了。如果当初她没有放弃爱情,没有向现实低头,和浪漫的彼得结婚,那么她会不会很幸福?
达洛维夫人的回忆将读者拉回了几十年前,故事回到了原点。年轻的克罗丽莎已经和彼得相处了一段时间,他是她的追求者,他也预感她会嫁给自己,然而半路冒出来的理查德打乱了计划。
理查德的潜力与名望让克罗丽莎放弃了彼得,被金钱与地位吸引,成为了受人尊重的达洛维夫人,成功跻身上流社会,拥有了女儿与富足的生活。现在的一切的确是她当初想要的,但仔细想想,自己却不快乐。
理查德和彼得是完全不同类型的男人。前者努力务实,后者捉摸不定。以下的一个情节令我印象深刻:中年的达洛维先生踌躇了很久,他在犹豫要不要对妻子说声“我爱你”,然而最后只挑了一束白玫瑰和红玫瑰送给妻子,以这种方式含蓄表明心意。他认为“我爱你”这三个字太重,很难直接说出口。
除了不善表达,不太浪漫之外,理查德符合好丈夫的标准。在他眼里,她永远是需要他来保护的公主,所以爱她,给她更好的生活是他奋斗的意义。从年轻一直被宠到现在的克罗丽莎还有什么不知足的?
虽然说鱼和熊掌不能兼得,但是人或许就是贪得无厌,目的一旦达成便觉索然无味。当如今青春已逝的克罗丽莎再次见到少女时代的恋人时,她心中的火焰被点燃了,原来自己一直没有忘记彼得,还是深爱着他。或者说,她心里还是念着彼得象征的自由与洒脱。
克罗丽莎虽然整天忙忙碌碌,成为贵妇的同时也成为了上流社会的花瓶,看似光鲜亮丽其实毫无意义。她努力维系的人际关系也不能让彼此心灵真正靠近,布鲁顿夫人举办聚会邀请了理查德却没邀请她这件事让她怀疑自我生存的目的。
克罗丽莎从年轻时就向往权势,想紧紧抓住它,但是随年龄增长越感其虚无,只能随波逐流。她想要的东西变了吗?中年的她对生活的热爱有增无减,清晨、转筒风琴、铃铛的声音……这些都是她的乐趣,代表着她内心纯真的一面,实则是她最渴望的东西。
克罗丽莎努力了半生,终究还是上流社会的局外人,她在怀疑自己的选择,难道当初嫁给现实是错误的吗?在重逢彼得时,她这种困惑感愈加强烈。这是达洛维夫人的中年危机,也是每个人都考虑过的问题。
可惜没如果,是幸还是不幸?
彼得拥有的魔力是克罗丽莎的丈夫,甚至上流社会圈子里没有的。他虽然无权无势,但是从原来开始,他和克罗丽莎之间拥有不用语言表达就能理解对方在想什么的默契,她可以立刻察觉到他的讽刺,并开始反击,毕竟拌嘴也是甜蜜的一部分。
我想,这是理查德略逊一筹的地方,他虽然给了她“具化”的爱,如金钱与玫瑰,但是却差了一点情趣,他的百依百顺也是让克罗丽莎感到迷茫,产生动摇的地方。生活就算已经十全九美,而那一处的不完美总像是一块空缺,在内心挣扎时显得突兀。
现在能打动中年克罗丽莎的不再是她青春时代迷恋的虚荣与浮华,而是从未得到过的爱情,也是永远得不到的爱情。
然而,余生已定,为时已晚。经过内心权衡,克罗丽莎得出了结论,她选择和现在的生活妥协。彼得虽然更懂生活,但他的暴脾气和“揭老底”行为突出了理查德的温柔。物是人非,他们都变了。她不再是拥有自由选择权的克罗丽莎,而是变成了人人口中的达洛维夫人,他也不再是当初的痴情少年,在去印度的船上,和一个女人结了婚。
那么彼得再次遇到曾经爱过的克罗丽莎时内心毫无波澜吗?可以肯定的是,他们的默契没有随时间推移而消逝,他也和克罗丽莎一样纠结了“如果”的问题。
但是几十年前她的拒绝似乎成为了他内心的一道疤,无法被爱覆盖,他依旧认定克罗丽莎没有变,她还是昔日那个愚蠢势利的女人,所以不同的价值观注定他们不会在一起,更不会幸福。现在的他反而有些庆幸,自己没有娶她是正确的。
克罗丽莎和彼得关于“如果我选择了你”的思考最后都得出了“安于现状才是好”的结果,仿佛让人松了口气,尽管各自都假设过了在一起,但是激情没有吞噬理性。这并不是说人到中年没有再追寻爱情的可能,而是权衡利弊后亲手摧毁现在稳定的生活实在没有必要。
现在的他们都不是完美主义者,明白爱情与面包不能都要,青春不再也磨平了浓烈的欲望。过去的遗憾与不甘终会被现实冲淡,只会在生活不如意时才跳出来作为“替罪羊”与借口安慰自己本可以拥有更完美的生活。
如果我想过自杀
可能在我们眼中看来,克罗丽莎和彼得是不够勇敢,如果爱得够深,又怎么会计较对方身上的缺点,但这不恰好是真实的一部分吗?中年的他们不做出改变代表了大多数人的选择。人不会一直保留年轻时的冲动与痛快,考虑实在的生存先于虚幻的感情是在必需品与享受品之间做抉择,人会变懒惰,变世故,变成熟。
然而,也有人选择和现在的挣扎做个了结,迈出了“英雄的一步”,他是书中的另一个角色赛普迪莫斯·史密斯。
就像是电影《时时刻刻》中“翻版达洛维夫人”沃甘与濒死诗人理查德之间的关系一样,退伍兵赛普迪莫斯因弹震症而精神失常,生不如死,但还是要为妻子痛苦地活着。曾经的幸福已经变成了受苦,而他该不该选择自杀?
战争的创伤使他无法与这个社会正常交流,可他又极度向往与人交往,希望拥有爱人的能力,继续热爱生活。
赛普迪莫斯明显感到自己与外界的隔阂,而心理医生却说他没有病,只需要好好休息,不要多想。所以,他自己认定也许死亡才能战胜战争影响的方式。
赛普迪莫斯同样对妻子雷齐亚怀有愧疚,当初战争留给他的麻木导致这段婚姻的开始不是基于他爱她。而妻子却深爱着他,幻想生一个和他一样热爱莎士比亚的儿子,现在她能做的只有陪在他身边,想尽办法为让他康复。
这种爱过于沉重,背负着双重罪恶的赛普迪莫斯只能这样有气无力地活着才能报答她。活着对不住死去的战友,自杀又等于抛弃了妻子,而他始终在对抗的是自己。
他厌恶自己的麻木不仁,在妻子大哭时,他无动于衷。他能感到自己的冷漠,意识在刻意地压抑感觉,而看似平静的他在与之做斗争,想要冲破禁锢,使感情复苏,但还是输了。他曾问过妻子,如果自己自杀了会怎么样?她愤怒极了,他不能这么做。
可是,他活着也是对她的折磨,从雷齐亚的心理独白,读者可以窥探到她想过逃离现在这种生活的假设。丈夫消极的心态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她,但出于夫妇间的爱与对生命的珍视,她不能放弃他。
晚上,赛普迪莫斯和妻子应邀来到了达洛维夫人的聚会。这一刻终于来了,赛普迪莫斯崩溃了。他在聚会上打开窗户纵身一跃,解脱了。
小说中看似平行的达洛维夫人和赛普迪莫斯在最后有了共鸣,伍尔夫安排他“替”她去死。众人中的她理解他的自杀,因为他自由了。克罗丽莎是否也佩服赛普迪莫斯的勇气?他和她不一样,即使两人都不被人理解,在一定程度上融入不了社会,但是他不像她一样懦弱。
克罗丽莎在一天的挣扎过后,选择了顺从,依旧穿着华丽的礼服,戴着假面斡旋于上流圈子,继续无意义的生活。可是,在同一天,赛普迪莫斯想明白了这件事,他打算和纠缠许久的麻木进行一场决斗,事实证明,他赢了。对比克罗丽莎的消极抵抗,自杀是赛普迪莫斯想要重新来过的方式。
不会重来的人生是否存在遗憾?在时间暂停的某一刻,我们都会有过像达洛维夫人和书中角色的想法,顿悟自己至今为止的人生碌碌无为,但是人如果一直沉溺于叹息与回忆中,那才是没意义的生活。我们总是要回过头看看自己做过什么,后悔或满足都让曾经做出的选择在今天有了价值,让现在自己的决定更有份量。面对现在与未来,好或坏的过往已成为了底气,而不应是惋惜。
很高兴与你相遇,更多精彩好文欢迎关注自媒体:无物永驻,多平台同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