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秦汉蚕桑业的产业重心集中分布在东方地区。然而在周人耕织成就的基础上,秦人在西北地方的经济开发,其实也包括蚕桑业。秦地蚕桑业的繁荣,在汉代得到继承。“织女”崇拜的早期表现,即昆明池边的“石婆”雕像,是有实证意义的文物存在。《氾胜之书》中相关信息,也提示了关中地方蚕桑业发达的历史现象。文物证明又有出土鎏金铜蚕等。这一发现反映与葬制有关的民间礼俗,也可以理解为蚕桑业关系社会财富积累的体现。有关关中地区蚕桑业生产规模和生产水准的考察,有益于全面认识当时经济发展的全局,对于丝绸之路史研究,也有积极意义。
对周秦汉蚕桑业经济重心的判断,以往多予齐地以较高评价。但是对于关中和蜀地的地位,也是有所肯定的。如李仁溥《中国古代纺织史稿》写道:“战国秦孝公时,商鞅变法,奖励耕织,秦统一全国后,对蚕丝的发展,仍很重视。”秦始皇碣石刻石“男乐其畴(田亩),女修其业(纺织)”,也得以称引。《三辅故事》说秦始皇陵“金蚕三十箔”也予引用。书中还写道:“汉时官、私营纺织手工业都很发达,当时官营纺织手工业规模很大。为了供应皇室纺织品的需要,西汉在京师长安设有东、西两织室(河平元年省东织,更名西织为织室,绥和元年废),由‘织室令丞’主管。东织室、西织室俱属少府。”林甘泉主编《中国经济通史·秦汉经济史卷》说:“《史记·货殖列传》、《汉书·地理志》、《盐铁论·本议》、《论衡·程材》等文献记载,黄河中下游盛产桑麻,临淄、襄邑等地是著名的纺织业中心。关中平原亦为‘桑麻敷棻’之地。四川盆地的蚕桑也比较发达,屡有‘桑园’画像砖出土。”不过,“方今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巨万。”“东西织室”“费五千万”。从成本额度、投资数量与生产规模看,“齐三服官”远远超过“东西织室”。于是,通常的认识是,“襄邑、临淄都是当时染织工艺生产的著名地区”,因此“汉代统治者在这里设‘服官’管理生产。”或说“蚕桑丝织以青、兖两州与蜀郡成都为最有名”。或说“桑株数多则桑叶产量多,桑叶产量多则养蚕数量大,成丝量多,成丝织物多”。“可以推知河北、河南、山东、江苏一带桑林的茂密。”“蚕桑业在江南更有发展。”都没有说到关中蚕桑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