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原文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二、译文
不崇尚标榜贤才,使民众不起争心;不炒作炫耀难得的货物,使民众不去做盗贼;不展现能引起人私欲的东西,使民众心不受惑乱。所以圣人的治理,使民众虚心、饱腹;减弱民众的欲望,强壮民众的身体。使民众常保持无知无欲的自然淳朴状态,那些诡计多端的人就不敢耍诈。以无为来治世,则没有治理不好的。
三、解读
1. 第一章告诉我们,《道德经》讲的一个最核心的内容是“有”和“无”,还特别强调了“无”的意义和作用。第二章告诉我们事物相比较而存在,相对立而发展,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也就是哲学上常说的相反相成、相互转化的道理。沿着这个思路,第三章老子告诉我们,在观察一件事情时,不应该只看到事情的一面,也应该看到另一面。
2. “不尚贤”,第一个意思是说,春秋时期很多人帮着诸侯国的国王争霸,致使天下生灵涂炭,百姓无家可归,这本身就不是贤人应该干的事;第二个意思是说,一尚贤就得有标准,只要有了标准就会有很多人投机取巧,把自己打扮成贤人的样子滥竽充数;第三个意思是说,真正有贤能的人,有自己的本事、自己的才能,就不屑于按照所谓的贤人标准去剪裁自己,所以尚贤往往会遗漏了真正的贤良,而选拔出善于表演,善于投机钻营的人。如果尚贤发展到这个程度,也就转化到了它的对立面了。所以老子说,不尚贤,使民不争。
3.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一个国家,一个时代,不去炒作炫耀难得的货物,就不会使民众起非分之想,继而也就避免了民众去做盗贼偷盗这些东西。
4.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不到处把那些能够引起、刺激人们欲望的东西,疯狂的表现出来、展现出来,就不会使人心混乱。
5.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所以一个好的领导者的治理方式,一是让大家虚下心来,看到别人的长处,然后不断向人学习,努力提高自己;二是让大家吃饱肚子,学习礼节,做到以礼待人;三是让大家减少欲望,并将其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以提高民众幸福感;四是让大家加强锻炼,保持身体健康。
6.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民心朴素,大家没有那么多欲望,那么多贪心,也就使那些技巧多的人、套路深的人,不敢玩手腕、动心思去骗人。因为动了心思也没人理他,没人上当受骗。不仅如此,大家还会嘲笑他,这样他们就不敢做这些事情了。
7. “为无为,则无不治。”不妄为,不瞎折腾,按照事物的规律、规则来做事情,使民心保持朴素,就没有治理不好的。
8. “尚贤”本来是一件好事,可是这个事情发展到一定程度就走到了它的另一个方面,真正的人才反而被过滤掉了。投机取巧的人,反而披上了这种贤的外衣,挂上贤的名声。因为老子讲话时对面都是有人的,这人可能在问国家治理,说我在治理国家上重视人才,我尚贤。所以老子就针对这个事情提出警告,说任何一件事情都是有尺度的,这个度把握不好就会转化到相反的方面,如此之后不光达不到原有的目的,反而还会导致坏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