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在《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中提到:画竹之时,只有成竹在胸不够,必得要心手相应,方能如兔起鹘落,振笔直遂。窃以为,这一创作思想也完全适用于“致知”之道。
如何心手相应?实践便是关键。只有多加练习,方能将心中所想跃然纸上,将至理之言跃然于生活之中。王阳明说“知行合一”,就是这个道理。只有付诸于行,才能悟出真知,才能“亲知”而非只是“闻知”。否则,所知只能算做了解,而不能真正体悟明白了。
求于真知,要付诸于思行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之理不仅体现在学习当中,而更映射在成事之道中。只思不学难逃狭思,正如只想不做最终空想。只是一昧地想,而不付诸于行动,便正如纸上谈兵,终只得无奈“痛失街亭”了。故想成事,必先得躬亲,而后盖能“亲知”而事成。
求于真知,要付诸于知行中。想要“匠心独运”,读万卷书远远不够,更要肯于“行万里路”。没有一遍遍的打磨,铁杵何能成针;没有一次次的挫败,神舟何能腾云。要想在事业中有所成就,潜心钻研尚不足够,更要有一往直前的工匠精神。行而知之,方能体悟行的趣味,知的奥义,最终不负初衷。
求于真知,要付诸于言行中。“光说不做假把式”。一个人即使明白许多道理,却终不是自己的道理。道理是从成功的人群中漫步出来的,却不能仅靠此便决定一个人的成功;或说道理是从个别的案例中反省出来的,却不能仅靠此便解释任何人的失败。只有少言多行,才能在自己的成败中总结出至理。
世间的道理本是空空如也,经验始终是别人的,而只有经历才是自己的。故只有在这一条路上踏踏实实地走,遇见道理可取其建议,而更要时刻铭记亲力亲为,以本心感悟人生的跌宕起伏。
要知理而行,更要明白行而方能知理。行而知之者,方能体会出专属于自己的“至理”。如若只言不行,那所学所知的终究只能是废旧条文,一无是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