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外培训机构最不合理的存在:超前学习!滋生了一批剧场效应中先站起来的人,扰乱了教育生态。引发了家长的教育焦虑和永无止境的教育军备竞赛。如果没有它的存在,校外培训机构才能慢慢回归它应有的角色——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
“招之即来挥之即去”才是辅导机构的理想存在。听起来可能会让校外培训机构不舒服,但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不要说是校外培训机构就算是学校教育也要重新调整自己的角色。
如果离开了学校、离开了校外培训机构,学生就不会学习,那我们的教育就偏离了教育的初衷,就不是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教育。
我们即将迎来人工智能时代,机器也开启了自主学习的时代,人之为人的优势在哪儿?自主学习和创造性。
要想孕育自主学习和创造性的一代,学校教师要变成学生学习的辅助者,校外培训机构更像是工具性的存在——招之即来挥之即去。
这让我想起在教育资源稀缺的时代,有些人靠着一本新华字典改变了一生!所以说,教育首先是点燃。让孩子热爱学习,有了它,就拥有了全世界。因为做了近二十年的学习心理辅导,最羡慕的别人家的孩子不是那种靠各种辅导班喂熟的孩子,那不过是填充物填满的容器而已。羡慕的是那种热爱学习,寻找各种资源辅助自己学习的孩子。他们面对校外培训机构的时候显得那么风轻云谈,特明白自己的短板在哪儿,培训机构此时不过是辅助者而已,弄明白之后他们对机构说声谢谢,仅此而已。就像他们对待字典的感情,若即若离,藕断丝连。
我之所以不愿意用“若即若离,藕断丝连”去形容校外培训机构,而是用“招之即来挥之即去”,就在于这是教育消费行为,有情亦无情,在于具体辅导者在教育过程中的情感投入。
如果这样一说,作为辅助者角色的存在。倘若教师有爱,有才华,少一些市侩,哪有校外培训机构存在的空间?催生校外培训机构疯狂生长的是教育焦虑滋生的教育内卷。有不少家长觉得学校教育吃不饱,名校招生门槛又高得离谱,构成了一个闭合死循环,颇有点上了贼船下不来的感觉。所以说,当下的“双减”必须从源头上抓起,仅仅对校外培训机构下手还不够。父母的教育焦虑不去除,估计面上的培训少了,地下的暗战更可怕,明箭易躲暗箭难防!不确定会引发的更大的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