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伯学习圈是什么?
库伯学习圈是大卫·库伯(David Kolb)提出的一种体验式教育理论。大卫·库伯出生于1939年,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教育家,也是一位著名的体验式学习大师。库伯学习圈是他在自己的著作《体验学习:体验——学习发展的源泉》一书中提出的,库伯的学习圈理论已经成为现代管理培训课堂组织的理论依据。
学习圈理论的基本观点:
一、任何学习过程都应遵循“学习圈”
学习的起点或知识的获取首先是来自人们的经验,这种经验可以是直接的,亦或是间接的。有了“经验”,学习的下一步逻辑过程便是对已获经验进行“反思”,即人们对经验过程中的“知识碎片”进行回忆、清理、整合、分享等等。把“有限的经验”进行归类、条理化和拷贝。然后,有一定理论知识背景和一定理论概括能力的人便会对反思的结果从理论上进行系统化和理论化,这个过程便进入了学习的第三阶段——“理论化”。学习圈的最后一个阶段是“行动”阶段,可以说,它是对已获知识的应用和巩固阶段,是检验学习者是否真正“学以致用”,或是否达到学习的效果。如果从行动中发现有新的问题出现,则学习循环又有了新的起点,意味着新一轮的学习圈又开始运动。人们的知识就在这种不断地学习循环中得以增长。
二、个体的“学习风格”存在差异
由于每个人的内在性格、气质的“差异性”,以及生活、工作阅历、教育知识背景的“差异性”,从而导致每个学习者的“学习风格”的“不一致”。大卫·库伯将学习者的学习风格大致的分为四类:经验性学习者、反思型学习者、理论型学习者和应用型学习者。库伯认为,这四种类型的学习风格不存在优劣的价值判别,它们之间有一定的互补性。在设计教育和培训项目时要考虑到这种差异的存在。
三、集体学习比个体学习的效率高
正因为学习者的不同学习风格,才有了他们对某种事物看法的不同观点,思想碰撞中“知识得以增长”。不同思想的“交换”使得每个学习者得到更多的思想。这种集体学习的学习模式更有利于知识的生产和传播。
学习圈对培训的意义
一、培训设计从“生产导向”转为“顾客导向”
传统的培训是以教员为起点的“生产导向”培训模式,而根据学习圈理论培训从一开始就要以学员为设计培训项目的起点,是一种“顾客导向”的培训模式,即在充分掌握成人学习规律基础上展开系列培训活动。因为学员是成人,大都是担任一定工作职能角色的管理人员,具有较丰富的经验,对事物有较强的分析和判断能力。这是培训所依据的重要资源。他们可能缺乏的是,这些经验没有总结或形成理论。而培训师则是导演、催化者、主持人和课堂管理者,其作用就是整合已有的学习资源。
二、确保培训活动是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
通过学习圈理论我们知道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包含了具体经验——反思性观察——抽象概念化——积极实验4个阶段。4个阶段完整循环后,新一轮的学习圈开始,学员在一轮一轮的学习圈循环中不断成长。因此在设计培训活动中一定要确保4个阶段是完整的,这样才会有培训收益。
三、培训设计应满足所有学习风格的学员
从库伯的观点我们知道学习者类型分为经验型学习者、反思型学习者、理论型学习者和应用型学习者四种,4种学习类型之间有互补性。在进行培训项目设计时一定加入多样化的体验类型,让各种类型的学习者充分表达、充分互动,让不同类型学习者能在思想碰撞中得以成长。
四、培训设计应重视团队学习。
首先需求澄清的是,团队学习并不紧紧是大家坐在一起听课就是团队学习。团队学习有两个特征,一是目标一致,二是知识共享。根据学习圈理论团队学习的效率要高于个体学习,因此在培训设计时要根据团队学习的特征,将团队学习的特征融入到课程环节中去,比如增加共识环节,增加分享环节,重视系统思考,重视思维模式的改变等等。
“学习圈”(Learning cycle)理论是设计培训活动的理论基石,值得我们系统学习、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