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在生活中、工作中收到任务收到指令着急去做的时候,有没有人劝你说三思而后行。劝你说三思而后行的人,是要你慎重考虑,周到细致,想想事情到底应该怎么讲,怎么说怎么做。你是否以为“三思而后行”,是孔夫子的话?
并不是。
孔夫子在论语里头讲的,不是三思而后行。
原句是这么说的: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这话的意思是,季文子是个三思而后行的人,孔子听了之后,说:“凡事想两遍,就要去做了”。“三”不是指三次,而是指多次的意思。
通常我们遇到一件事,第一反应是我们的心智模式,是我们的惯性使然,当你在考虑第2次的时候,你的理性思维就启动了,这个时候,你考虑的事情已经与先前不同,理性已经觉醒。可是如果你再想第3遍第4遍,那么可能就要坏事了。多思多疑,想的越多,觉得问题越多反而导致思维紊乱,犹豫不决,行动迟缓。
如果让你去钉一颗钉子,你的第一反应是不是找把锤子?然后再问一问,钉在哪里?这个时候如果不赶紧行动,去找个锤子,再想的话,可能就会想想你拿到钉子以后,位置该定在哪里?然后拿锤子用哪只手,抓在握把的什么地方,再使多大的力,用什么角度给它砸下去?
有想的时间,恐怕这个钉子我已经钉完了。
想都是问题,做才是答案。
多思,除了影响这些思维上困惑之外,对身体也有伤害,多思伤脾。
所以无论从思维上来讲,还是从生理上来讲,都不要想太多,想两次就够了。
再,斯可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