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跟一个前领导聊天,说到职业发展的瓶颈和困惑,她建议我考虑通过学习和培训考取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一是因为我的性格适合这个职业,二是因为市场缺口大,三是因为心理咨询师可以是自由职业。确实让我心动了。
自从去年手术后,我依靠着冥想、静修、阅读心理学书籍,走出了术后恢复的艰难时期,甚至开始重新认识自己。当我的目光从繁重的工作中,从高压的竞争中转移到自己的内在时,奇妙得如同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我甚至感觉自己得到了新生。只可惜,回到了熟悉的工作环境中后,这种感觉又渐渐退去了。
今天,参加了前领导推荐的一节关于心理学的直播课:心理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吴秀蕊老师在课上举了亲子关系、拖延症以及亲密关系三个例子,并运用认知行为疗法来一一解决。深入浅出,干货满满。
在这堂课上最大的收获是找到了我重度拖延症的根源。这竟然是小时候我爸爸不断在我面前跟别人夸我的一句话:“老师说他很聪明的,就是不愿意学。” 这句话渐渐烙在我心里,被错误解读为:我能用少于别人的用的时间来完成任务,所以别人先开始也没关系,我可以再玩会儿,在最后阶段冲刺一下就行了。或者,如果这是一项复杂的任务,我就会因为害怕失败而选择拖延、逃避,如果我做了却失败了就否定了我的“聪明”,如果我由于时间不够而没做,那我还是“聪明”的。
虽然老师在课上只分析了问题,没有给出解法。但是我自己本着“解铃还需系铃人”的原则,对自己的拖延症问题开出了如下解药:
1. 承认自己就是一个普通人,主动努力,耐力坚持才是自己人生公式里的可变系数;
2. 面对复杂的任务,将其拆分为几个步骤/部分,在规定的时间内,认真专注的完成每一小项任务;
3. 专注自己的成长,基于自己的实际情况设定合理的目标,不要盲目攀比不要追求他人的认可。
从9月底开始的英语学习和写作计划虽然不是为克服拖延症而安排的,但确确实实让我感觉到了坚持自我追求的“美妙之处”。过去一个月了,我感觉的变化是:我对长篇大论的英语邮件/文章不抗拒了;我在开口说英语时更自如了;我不知不觉已经写了5篇关于儿时记忆的文章;我晚上基本上8点半之间就能吃完饭,接下来有两个小时的时间能用来学习和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我计划在2021年开始学习心理咨询课程,争取在2022年成为一名执证的心理咨询师。
我计划通过努力,在2021年彻底克服拖延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