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辈兄弟10人,名字依大小排行如下:
大伯:思恭
二伯:思宽
三伯:思信
四伯:思敏
五伯:思惠
六伯:思智
七伯:思哲
八伯:思敬
父亲:思睿
十叔:思斌
【出处】子张问仁于孔子。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大意是:子张向孔子请教什么是仁。孔子说:“能够日常践行这五种品德,就算是仁人了。”子张说:“愿闻其详。”孔子说:“庄严、宽宏、诚信、勤劳、慈惠。庄严不会受到侮辱,宽宏众人拥戴,诚信被人任用,勤奋使工作效率高,慈惠容易差遣别人。
这样看来,我大伯、二伯、三伯、四伯、五伯的名字就来源于孔子对“仁”的解释——恭宽信敏惠。我感慨祖先起名的深思熟虑,良苦用心。
智
“智”在儒家思想中指的是明智和智慧。孔子强调智慧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道德和智慧的结合。孔子认为,真正的智慧应该体现在对道德的理解和践行上。
哲
“哲”在儒家思想中通常与智慧和哲学思考相关。孔子强调通过学习和思考来获得智慧,认为真正的智慧是通过不断的自我反省和道德实践获得的。
敬
“敬”在儒家思想中指的是对他人和事物的尊重和敬畏。孔子强调在日常生活中要恭敬待人,做事要严肃认真,即使在野蛮之地也不能放弃这种敬重之心。
睿
“睿”在儒家思想中通常与睿智和深明大义相关。孔子认为真正的智慧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对道德的理解和践行。
仁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强调对他人的关爱和同情心。孔子认为,仁者应该具备仁爱之心,对待他人要像对待自己一样。孔子曾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关爱。这些概念不仅在儒家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也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和道德规范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们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之一。
听母亲说,十叔父原名是“思仁”,上学后有调皮捣蛋的同学就喊他“私人”、“死人”。他非常生气,后改名为“思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