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幸福的人一生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然而,童年和青年只是人生的短暂驿站,无论悲欢,都有着自己成长的底色。如何在这底色上,学会珍惜、经受历练,书写好自己的故事,才是生命的关键。
尘封的往事,琐碎的日子,终究渐行渐远,让人遗忘。然而,生命中总有一些人、一些事、一些时刻,即使是痛苦和绝望,也会在我们成长的路上闪着光,照耀前行的路。
一、卖黑豆凑学费
在我上小学的时候,哥哥已上高中,记得在每周哥哥回家前两天,是为了给哥哥凑每周的学费,父母都要从大瓮里舀黑豆去镇上粮站卖,每次我执口袋,父亲拿着大碗,一碗一碗地把黑豆从大瓮里舀出来,听着沙沙沙的声音,我问父亲,这么一大袋能卖多少钱,父亲说,一大袋120多斤,大概能卖二三十块,这个要看粮站收购的价格了。就这样,一个学期下来,边窑的几大瓮黑豆被卖光了,哥哥因为捣蛋不想上学,母亲劝服哥哥后,父亲应办主任邀请,因此而去了一趟米中,和班主任交涉后,哥哥勉强继续上了,记忆中,没过两周,哥哥彻底回家了,说:“打死也不去了,我要出去打工赚钱。“父母劝说无果后,我看到了父亲突然苍老了很多,长吁短叹中有着无尽的不甘心,在我和父亲乃至村里人的意识里,哥哥从小学到初中都是非常优秀的学生,小中专没考上,哥哥也没去补习,立志要上高中乃至要考上大学的。后来听姐姐说,好像是感情问题,我一直也没问,也害怕问哥哥到底因为啥。
哥哥从农村小学到乡镇初中以及到米脂高中的学习过程,学习全靠自己把控,父母只知道卖粮食给点钱供书,那个年代,父亲这种死命受苦,全力支持儿女们上学的农民真心不多,我们村和哥哥同龄的那一代人,小学没毕业的很多,初中没毕业的更多,考不上小中专,大多是辍学回家,高中能上和毕业的鲜有。记得我小学班里面十几同学,最终上初中的也只有两人,另外一个读到高中。
后来几年哥哥外出打工也没赚到多少钱,几次创业也先后失败,我上了高中,想着父母的难处和不步哥哥的后尘,所以即使在困难也死命地没辍学,最后坚持上了大学。
二、高中——回家的路
九十年代初,我在榆中上高中,大约一个月回一趟家,从榆林到米脂150里是要坐班车的,从米脂县城回农村因为没有班车,所以要找那种改装过的个人小面包车,一般一个七座的车会拉到20人,我们一般中午到米脂县城,等到司机会把整条沟十里八村的人都聚集齐整已是下午,才会开动回家,六十里崎岖而颠簸的黄土公路,司机轻车熟路开的飞快,车轮后拖起的黄土,会飘荡在车身之后几十米开外。我们几十个人在车里人贴人的摇摆,每次回家都很遭罪,发誓长大绝对不在这个山沟里待。“天晴一身灰,下雨一身泥。”在这个农村的道路上,完美上演。
周六回家周日上榆林,回家也是拿点吃的和钱,那时最直接的感觉,每次问父母要钱,都有着满满的负罪感,想起来小学时父亲过段时间要去卖黑豆的筹钱的情景,父母呆了一辈子的山沟,我竟然心生厌恶,生出了叛逃之心,然而父母也一直希望我们走出这个山沟,跳出这个面朝黄土背靠山的圪崂村。
每次送别,我打包小包去学校,母亲总说:“到学校,好好学习。”而今回想,如雷贯耳。
三、交公粮
父母没日没夜的干活,粮食收入几十担,土豆几千斤,每次交公粮,母亲总是要挑选最好的粮食当做公粮,要晒干、捡尽石子,不然粮站不收。母亲说,以前集体公社的时候,收了粮食,先需交够国家的,再留足公社集体的,然后才会分给各家各户,最后所剩就不多了,现在包产到户了,生活好了,有吃有穿了,公粮不能少。每次交公粮,父亲都得用架子车把粮食送到10里外的镇上粮站去交公粮,面对收粮人的百般刁难后,换回极少的钱。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有一句话叫做“催粮要款,刮宫引产”,说的就是征收公粮和计划生育。莫言老先生的《蛙》里面通过姑姑一生的记述,对计划生育的事,描写的惊心动魄。
四、烤烟的故事
继哥哥退学后,姐姐因为心疼父母,初中念完后也主动退学,父母也没太大的坚持,没有像哥哥退学那样的情绪反应,从这个问题上来说,农村的重男轻女现象显现的很是明显的,姐姐退学后,挑起了家里的大梁,因为家里种的地多,又是山地,所以农活是少不了的。
最记忆犹深的是有几年国家推行烤烟种植,我们全家总动员,姐姐因为心疼父母,初中念完就主动退学,挑起了大梁,在烤烟的过程中,姐姐因为性格要强,手发快,被累的快哭下了,摘烟叶和辫烤烟会让你困得腰直不起来,烤烟的整个过程恐怖至极。那几年,父亲的烤烟技术是村里最好的,烤出来的烟也都是一等、特等级别,最终收成也就是6千块,创历史新高。
也正是这些农村的苦,哥哥、大姐先后外出打工,逃离了这个贫瘠的山村。二姐和我还在坚持上学。
五、父亲十几年的积蓄被骗
九十年代初,村子的一个书记在外面做生意,先后三次借走了父亲的两万多块钱,那是父亲一生的积蓄,后来他的厂矿倒闭了,一直没还上,一直是父母的心病,这件事每次母亲数落父亲,父亲也只是低头不语默默承受。母亲怪父亲说:“前两次借走的也没还上。第三次借的时候我极力反对,你是被鬼扭住了,还给人家借。”母亲临近去世的时候还对此事耿耿于怀,说那个书记把我们家给亏了。
这些事对我打击最大,我面见了父母因为哥哥辍学、积蓄被骗、儿女不省心懂下乱子等琐事的无奈,以及父母辛苦劳作的艰辛,让我记忆犹新。
我们曾经向往星辰大海,无法忍受父母的管束和期待,渴望逃离穷山僻壤的羁绊。然而,总有一天会明白,父母永远是我们心头最强的依托。
在这个世界上,你花心思、花时间最少,但却最爱你、不图回报的人,唯有父母。
正是父母的老实醇厚,让我不再迷茫,不再无助,胸怀温暖。而今我们为人父母,也希望或许也在不经意的时刻,成为照亮别人生命的一线光。
不思量,自难忘。
张喜利于家中
2023年12月1日第一稿
2023年12月9日第二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