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纪录片Sir安利晚了。
但它的精彩,不容错过——
《喋血长平》
喋血,一个犯罪片标题的高频词。
用在这部纪录片中,绝不是夸张。
长平之战,可能是人类在冷兵器时代最惨烈的一场战役。
当时,秦赵两国,为这场战争投入上百万兵力,结果以赵国45万人马全军覆没而告终。
规模空前。
导演刘元,也是纪录片的总撰稿,在片中比较了,“45万”的数字是多么不可思议。(可惜在播出时被删去)
即便是在拥有核武器的今天,要想在一场战役中真正杀死数十万敌军也绝非易事。
抗日战争时期规模最大的淞沪战役,中日两军的伤亡总数加在一起,约三十余万人,其中还包括了大批的伤员与俘虏。
1945年广岛原子弹爆炸时,当天直接死于核爆炸的总人数不到十万人。
难怪他会说,“历史就是最好的编剧”。
不需要杜撰,就能让你瞠目结舌。
《喋血长平》放弃了现在的古装片所有的吸睛手法——
没有浓艳的影楼风,服装、饮食、生活用品都以博物馆藏品为参照,力图还原战国时期质朴的风貌。
对白是不太通俗易懂的文言文,直接从史书上引用过来。
没有狗血的感情戏,所有人只围着一件事情转——打仗。
他们的戏份,与在这场战役中所起作用的大小成正比。
导演的意图很明确——
不是改编历史,而是用影像重现历史本身的戏剧性。
比连续剧更好看。
豆瓣评分9.1。
更难得的是,这部制作严谨的历史纪录片,是在超低的制作经费下完成的。
具体多少,导演没说,只透露了一个数字——
剧组群演最多的一天,达到了40人。
40个人,要怎么拍出上百万人的长平之战?
为此导演想出了一切省钱的办法。
第一招,以虚代实。
没钱搭外景怎么办?
搞个动画意思一下嘛,只要不出戏就行。
第二招,以今证古。
血流成河的战争场面拍不了,那就拍尸骨坑的遗址,足以想见当年死伤多么惨重。
再来看第三招,以小见大。
比如,赵孝成王在考虑能不能跟秦国打仗的时候,手里反复把玩着一个小老虎像。
这个小老虎,乃是虎符。在古代,虎符是一种调兵凭证,可分成两半,一半留朝廷,一半交统帅。
小小的虎符可以调动数十万的雄师。
摸虎符,不就是心痒痒,暗暗下着一盘大棋吗?
还有,公元前262年,秦国几十万大军东渡少水河,“长平之战的最后一根保险丝”。
镜头一转,却没有秦军的影子,只见一个童子在河边垂钓。
点解?
片刻之后,这宁静的一幕被铁蹄声打破。
在小孩的仰视中,一个个掠过的秦国兵马,显得格外盛气凌人、人多势众。(虽然顶多也就40个)
嗯,经费没到,气氛是到了的。
在让你见识到了战争的“宏大”之后,这段历史中最核心人物该登场了——
白起。
这个人,或许你早有耳闻。
他有两个称号,第一个,秦国的“军神”。
怎么个神法?
一生戎马,从无败仗。
他指挥的长平之战是一场围歼战。
《孙子兵法》如此写道——
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
理论上,如果要“十则围之”,那么秦国莫非需要投入450万兵力?
当然,白起远没有那么多手下。
然而他还是把赵军给围住了。
(白起)究竟是如何包围四十五万赵军
后人们一直有着种种猜测
怎么做到的,后人无从得知,只能感叹,真乃神人也。
成为“军神”的他,自然也就收获了第二个称号——
“人屠”。
片中给他做了一张狰狞的画像——
提着人头、面无表情地站在尸体堆积的山顶上。
击败赵军后,白起下令坑杀了四十万人。一生中,他的杀人数接近百万。
梁启超先生曾研究,战国时期,战死的将士总共也就二百万。
在这样一个骇人听闻的数字背后,白起究竟是怎样一个人?
不敢想。
我们今天知道的是,能够葬送掉一百万生灵的,绝不可能是一个人。
查看白起的履历就会发现,他的杀人史,也是一部晋升史。
从一个十八线外的无名小卒,一路杀到秦国最高将领。
在秦国的军功制中,奖赏是和人头挂钩的。
就在40万赵军被坑杀的时候,这个人的内心到底在想什么?
是大胜之后的得意,是杀人成瘾的癫狂,是战功赫赫的自豪,还是冤魂缠绕的惶恐?
刘元给白起安排了一出极为平常的戏——
吃鸡。
有人说,这场戏是在模仿《指环王:王者归来》。在那边,刚铎的宰相,把儿子遣往战场送死,自己却在餐桌上狼吞虎咽。
看似相同,其实大有不同。
《指环王》里刚铎宰相的吞食,和他命令仆人唱歌一样,是在拼命掩饰自己内心的混乱,这也为他后来做出更疯狂的举动埋下了伏笔。
平常的背后,是失控。
《喋血长平》中的白起吃鸡,你可以理解为一种吞食的残忍、撕裂生命的果断,甚至是庆祝胜仗给自己加餐的鸡腿。
Sir更愿意理解为,平常就是平常。
这才是深不见底的阴森——
杀戮,有时会变成家常便饭。
有可能,白起对杀人既不反感也没兴趣。
但他必须杀。
不杀,他的部下如何立功?不立功,他又如何犒赏众人、凝聚军心?
杀人不再是法外狂徒的勾当,它已经制度化了,成为一项绩效指标和政治动员。
这或许就从某方面解释了开头的那个问题——长平之战,为什么会成为长平之战?
任何不计后果的政策,都有扩大化的危险——
一开始,杀敌;后来,杀俘;再后来,杀平民。
最后,杀同袍。
他还没断气呢
被同袍给割下他的首级
当一个人变成了一颗人头,他就不再有区别。
因为人,是硬通货。
导演用极小的预算,极力地还原着那种残酷。(虽然很多镜头后来在成片中被拿掉)
真的喋血。
片中第一次说出白起的外号“人屠”时,长剑一挥,一只血手应声落地。
演员籍籍无名,表演却都极为震撼。
大喝一声,只见手中的剑已经插入眼窝。
更有甚者,肚子豁开大口,他惊慌失措地掏起肠子,往回填。
可怕吗?
这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滴血。
让你对长平之战,多了一分直观的感受。
Sir看了今年出现的这部《喋血长平》,惊喜,也是遗憾。
遗憾的是,我们有悠久的历史,却太缺少认真对待历史的作品。
有认真对待历史的作品,又只有那么少的钱,那么少的观众。
来自导演刘元微博
而其他的古装剧,请得来天价明星,只是给我们看掉价的表演。
看这样的“血”。
没钱,就可以破罐子破摔吗?
没人才,就允许门外汉横行吗?
没好作品,就干脆看些烂片吗?
刘元用《喋血长平》,喊出了一个硬邦邦的答案。
那,我们为什么还要把目光,投向那些垃圾?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想看的,B站有
编辑助理:汉斯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