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侣、父母、孩子、自己,你会怎么给他们排序呢?为什么?
最近很火的一档节目《我家那闺女》大家有看吗?
前几天papi酱在节目上的一段“人生排序”论,引发了热议。
papi酱语出惊人,给出了独立女性人生最重要排序,结果引起一片哗然:
第一是:自己;
其次是:伴侣;
第三是:孩子;
最后是:父母。
“自己跟自己相处时间最长,伴侣其次,而孩子和父母,都是陪伴人生不长不短一段行程的人。”
此言一出,属于“孩子辈”的网友,大赞舒适度极好,而在演播厅内的爸爸则纷纷摇头懵圈。
焦俊艳爸爸更是斩钉截铁地说:“我的排序,孩子肯定是第一位,父母排第二,最起码不会把自己放在第一位”,赢得了爸爸团的一致同意。
这时大张伟忍不住插了一句话:
您跟您女儿聊天(聊结婚生子这件事)的时候,就把自己放第一位啊,您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了别人。
彼时,焦爸爸有点招架不住,只好说,那是我的一个愿望,没有强加给她。
正是如此,多少父母打着爱孩子的旗号,一边控制着孩子的人生,一边忘记了“做自己”。
听听孩子的真实心声
在《少年说》的一期节目中,一名高一女生王晗勇敢地走上高台,大声向母亲吐露自己的心声。
她说,妈妈很早就考取了瑜伽教练的资格证书,但为了全心全意照顾她,完全放弃了自己的事业。
最后她哭着向妈妈说出自己的希望:“除了是我的妈妈,她还是她自己。”
她希望妈妈不要把重心只放在她身上,而是勇敢做自己。
另一女孩康云逸说:
妈妈每早晨5点半陪她起床,6点半把她送进电梯下楼,然后,陪她去学校;
以前家里比较远,妈妈开车送她,说这样比较安全,现在家搬到了离学校不到500米的地方,妈妈依然天天如此。理由是:不安全。
这么多年下来,妈妈成功地成为了一名24小时老妈,生活中的一切,所思所想,一言一行,都以她为中心。可是,对于妈妈这种无微不至的照顾,康云逸“并不领情”,表明这些常常让她感受压抑。
现在的妈妈,朋友少了,兴趣活动没有了,生活空洞乏味,人也变得脆弱敏感,她更希望“老妈不要再围绕着她的生活了,能有自己的生活。”
最后,她对妈妈喊话:“从今天起,我要独立、你要洒脱,我希望你真正的快乐!”
养儿100岁,常忧99。不得不说,这正是中国父母的真实写照,一辈子有操不完的心,不知不觉中,就失去了自己。
中国式父母的爱
最近夺得第第91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的华裔女导演作品《包宝宝》,就刻画了一个对孩子过分呵护、控制的中国式母亲。
故事里的妈妈把自己对成年离家的儿子的那份爱投射在了包宝宝的身上。
眼见着包宝宝要跟女友离家而去,她争执不过,竟选择一口吞下了包子!虽然她的内心也很痛苦和挣扎,但这么做只是为了不让儿子离开,将他彻底地留下来。
有人觉得这个桥段诡异吓人,但这其实是很多中国式父母的极端缩影——
控制孩子,竟达到了要吞噬孩子的地步!对孩子的爱达到极致时,甚至会做出毁掉孩子的行为。
自从有了孩子,多数父母的一切行动都是围绕孩子在打转,而且总是很焦虑,甚至暴躁。你担心,你想代劳,但这最终却变成了亲情绑架,束缚了他的手脚。
如果孩子没有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可能就会十分不解懊恼,“我为你付出了那么多……你怎么能不听我的话呢?”这样抱怨的话并不陌生。
其实,孩子从分离中获取的愉悦,足以使他克服分离的焦虑,以及成长中的磕磕碰碰。
心理学家玛格丽特·马勒(Margaret S. Mahler)认为,6 个月至 2 岁期间,孩子的自主意识增强,什么都想自己来,他们开始会爬、会走,会自己吃饭,也逐渐有了自己的主见,亲子关系就开始进入分离期(Separation–individuation phase)。
从这个时候开始,我们就该做好与孩子「心理分离」的准备,把他当成一个正在与我们渐行渐远的独立个体来看待。有了这个心理准备,我们才会看到,并尊重亲子关系的边界。
过分的爱让父母没了自我,让孩子有苦难言
父母是孩子最亲的人,不过正因为最亲,「你是妈妈身上掉下的一块肉」,使得很多妈妈分不清跟孩子的边界。
很多的妈妈,为了孩子辞去前途一片光明的工作,整天囿于孩子身边;
很多爸爸常说:“我这么辛苦,不都是为了你”;
有些父母,更是长年不舍得吃穿,不舍得出门游玩,盯着孩子的一举一动。
这一切,导致的结果是,父母没有自己的生活,孩子没有自己空间,父母将自己的人生寄托在孩子身上,而孩子又迫切渴望拥有自己的生活。
孩子小时候你干涉他吃什么饭,玩什么玩具;长大之后,你可能还会干涉他跟谁结婚,找什么工作。
这么干涉下去,孩子永远长不大,永远无法行使人生的自主权。
有多少人活了大半辈子才发现,你把孩子当成了精神支柱(生活全部),而你,只是他人生的一个起点,一个背景。这话戳心了,但事实就是这样。
既然不能代替孩子成长,那就拉开一段距离,做他成长的守望者吧。
理想的亲子关系
作家黄淑文说过:“最圆满的亲子关系,是在成就孩子的同时,成就自己。”
“创造了中国女性登山的历史”、“登山女神”、“中国民间女性登山者第一人”——罗静的故事。
▲罗静生活照
这些年间,罗静能取得如此耀眼的登山成绩,正是因为她始终坚定地追逐自己的梦想。
▲罗静曾在背包上挂着两只毛绒玩偶,“它们代表我和儿子两个人一起完成我们的梦想。”
她曾在登山背包上挂着儿子的毛绒小驴。虽有身后的牵挂,但她认为“不应该为了孩子牺牲梦想的权利”。
去年年初,罗静将儿子诺诺送往泰国留学。
十二三岁的少年只身一人在异国他乡求学,这对于哪个孩子而言,都不是件容易事。但罗静从诺诺很小时就告诉他:父母肯定都是有自己的事情要做,不可能天天陪着孩子。你要学会自己独处。
▲2018年12月,诺诺回国与妈妈参加斯巴达勇士挑战赛
罗静实现了自己的登山梦,同时还培养了一个勇敢、乐观、独立且博闻多识的孩子。其实父母生活的样子,就是孩子的典范和榜样。
你在做“最好的自己”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他们会浑然不觉中模仿你,最终就会成长为你希望看到的人。
许多父母在刚刚做了爸爸妈妈后,都会有迷茫和无措,不知道该如何平衡孩子、事业与自己的关系。
董卿在《面对面》中坦言刚生完孩子的时候,重心突然全部转移到了孩子身上,完全没时间考虑自己的发展。
董卿说,让她豁然开朗的,是朋友说的那句话——你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自己先成为那样的人就可以了。
董卿说明白了这一点后,孩子成了她新的动力。
生完孩子回到央视,她以制作人身份推出的节目《朗读者》,惊艳四座。
教育的本质,是父母自身的醒悟。
很多父母,之所有感觉为人父母太辛苦,很大一方面的原因,就是对子女关注太多,对自己关注太少。
与其每天盯着孩子,担心他们手机玩多了会学坏,不如,将目光移回到自己身上,多读读书,多思考未来的方向,多付出一些实际行动,孩子自然而然,能从中找到人生的正途。
最好的父母,是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先成为什么样的人。
敢于做自己的父母,更能得到孩子的理解和尊重;不把希望一味寄托在孩子身上,是为父母的大智慧。
最后给大家分享一段话:“父母亲存在的意义不是给予孩子舒适和富裕的生活,而是,当你想到你的父母时,你的内心会充满力量,会感受到温暖,从而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能力,以此获得人生真正的乐趣和自由。”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