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行的思考之一
关于教育
到达了儿子的学校,当地时间下午5点,换算为北京时间,半夜11点。敏感体质的我已经呵欠连连,我爱人却兴奋得精神焕发。儿子的舍友,小宋同学,他在迎接我们。他是南京人。
“叔叔阿姨,你们为什么把兆瑞送到德国来读书?”
稍加寒喧,他立即直接了当抛出这个问题。“为了享受更扎实的教育,而不是天天做题啊。”我老婆同志先这样答,然后反问,“你为什么要来这里呢?”
小宋立即打开了话匣子。
“我在南京,学习非常好的。不知怎么回事,中考的时候,差一分,没进入南外附中,别的不如我的同学,反而考上了。我觉得,去读别的高中,没意思,就报名了中德班,一努力,就到这儿来了。我的班主任曾经讲,她说,‘你到了德国会不适应的。’我也没想那么多。就来到这里。结果是,第一年,我是真的不适应。在国内,下个星期做什么题,老师都给你布置好了,你只要听话,按照老师吩咐的做,就是了。还有就是,每年,要么学校,要么班级,会把当年的高考状元请回来,给大家讲一讲应付高考的经验,怎么调整作息 怎么复习政治怎么写作文之类的。班主任会把他的得意门生喊回来,用大一的水平来指挥高二高三的我们,所以学习实际上非常省心。可是,来到德国,就不行了。德国这里,学习靠自觉。老师不会给你布置那么详细的复习计划,也不会提供到眼皮底下各种题目,更不会把过去的学生喊回来开经验分享大会。他们会给你目标,会在课堂上告诉你方法,然后,剩下的,就是你自己的事。怎么安排怎么计划,怎么执行,那是你自己的事了,班主任也不会来过问进度。不过,他们真的是非常热情,假如你有什么问题去请教,他们那是真心实意地给你分析,解决。前提是,你要去问,你要思考出问题来,去问。“
我迷糊得很,斜倚在被窝,听着他们之间的对话,半睡半醒。
"那你现在怎么样?"我老婆接着问。
"我现在好很多了。也已经想明白了。我到这里来,并不是这里比国内特别的好在哪里。德国的教学方式,有些地方还不如国内。我迷茫的那个阶段,成绩下滑特别厉害,都差点留级复读了。这个瑞子知道。我想明白了之后,就好了。"
"你想明白了什么?"
"我想明白了:学习是我自己的事。”
砰,一颗炸雷,响彻脑海。我立即来了精神。睁大眼睛望着他。眼含笑意。
—--华丽的分割线——
学习是我自己的事!
学习是我自己的事!!
学习是我自己的事!!!
——再次分割,以示重点———
当你阅读我这封既是自述,又算是文章的此刻,我想问,你在国内,听到有几个孩子在说如此话:"学习是我自己的事!"
那么,今天,我想把思考的结果,写出来。
父母,以及教育者,不知不觉,或者是为了达到某个考核目标,往往对于自己或他人的孩子,过于干涉,过于保护。很多时候,以爱的名义,以关心照顾的方式。结果,就是培养出的孩子,做任何事,都要等待他人的指示,习惯了被别人引领,习惯了被别人喂食,成为自己什么都决定不了的人。很明显,我们国内的高中毕业生,绝大多数的孩子,哪怕是毕业了,进入大学校门,他们在年龄上已经是大人,可是呢,内心与行为模式,依然是个孩子。你指望他做出大人的事,他却在指望新的指示,否则,就是迷茫与糊涂的过。事实上,我们从小到大,自己没有享受过“自立”的教育,当然,也就潜移默化地,没有给他们“独立”的培养环境。
小宋说出了那句话,应该是说者无意听者有心的,撞中了我一直思考的问题,“到底什么叫作自立呢?”自己能挣钱养活自己了?甚至能往家交生活费了?不对。这样的评价标准,绝对是过于狭隘呆板的。
那么,我在要求自己儿子方面,是不是也犯了过度关注,过于自竖权威,影响了他自立呢?
是的,我们都望子成龙,孩子牛逼了,我们跟着荣耀,孩子惹麻烦了,我们跟着倒霉。于是,我们想方设法,避免孩子们惹麻烦给自己带来被追究责任,引导他连思考都不要思考你直接听我的有了好成绩咱一起光荣。实际上,这是在支配孩子,这是在自私。老师把学习计划布置得那么详尽,家长把前途安排得那么美妙,有多少,是真心担心孩子,而不是为了保全自身,或者是为了自己获得更大利益与荣誉呢?
学习是个人自己的事。何止是学习。习惯养成,知道自己的人生、日常的行为,这一切一切,都得自己决定。为了自己更好,必须要拥有做出正确决定的能力。好比盖一幢房子,知道需要什么材料,什么工具,这些知识与经验,别人,也就是我们,可以提供给正在成长的孩子,但是,我们不能代替他去盖。代替了,就是上下级关系,就不是平等的对待对方的人生。而这,恰恰是我们中看人,需要调整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念。
当没有人再在小宋同学他们耳边唠叨“啊呀,你甭不听我的,你这样做肯定会失败的”这些话时,也就是说,他们脱离了那种“你不听我的你的人生就会以失败而告终”的威胁环境。反思一下,我们怎么就知道,我们自己的选择与推荐,就肯定是康庄大道,就不会失败呢?
我们真的,就是救世主?
———————
第二天,我们夫妻跟儿子聊天,谈到了与小宋同学的谈话。儿子说,小宋第一年表现不好,岌岌可危。但是,第二年,表现可好了,像是换了一个人。
——————————————
这么大的孩子,不傻。到了一定的环境,真的是自然而然的,就会思考。人,不会那么心安理得地让自己堕落。如果他真愿意那么做,我敢说,你真是磨破嘴皮子,也难以扭转。所以说,一定年龄情况下,大胆放手,让他们能够自己决断,甚至适当地有些挫折,没什么的。我们不是撒手不管,而是,告诉孩子,我们当父母的,随时可以提供帮助,让他有安全感。当他迷茫,不知道选择的时候,我们出现,帮助决断但不是替他,这就很好了。在并不遥远的地方等待伸出手,用行为阐述“自己的人生可以由自己选择”的道理,不怕失败,要有敢做决定的勇气。是的,勇气。小宋同学,在碰撞了现实之后,知道不能再等别人喂,必须依靠自己,认清事实真相后,拿出改变现实的勇气,于是,迅速翻盘,在德国的班级中,越来越能名列前茅。
跟儿子总结小宋的进步,我们还举了我亲戚阿蓝的例子。阿蓝已22岁,某开放城市大学大四学生。今年要毕业了。他就属于典型的等待喂养的孩子。目标感,不强,层次感,不清晰。社会所要求,不考研究生不行,他很听话,就考,从准备到应试,过关斩将,进入一线大学复试。问题来了,复试前,我问他怎么准备的,他又一脸茫然。好歹还是从新指导着,礼仪、英语、答题逻辑等方面,设想考官何所问,模拟整个流程。
是的,按别人的教导而活,很轻松,碰到明白人,很幸运,可以很快见效。如果别人指导错了,还可以把一部分失败的责任,推卸给出主意的人承担。可是,这到底是谁的生活呢?你为谁而活?
所以,我跟儿子说,你不必什么都听我的,我不想要那种所谓的忠诚。遇到事情,咱们可以商量。你知道你可以为你自己做主,就已经自立起来了。剩余的,就是怎么自立得更好的问题。而有些问题,是不能着急的。人生需要到什么阶段做什么事情。知道当下该做什么,就好比学生要做作业。不这么做,就叫不务正业了。当着学生,就不要把打工放在第一位。。。。。。。
因为,好多思考与交流,都是家庭对话碎片式的,我此写的是回忆体,难免眉毛胡子一把抓。看官见谅,好歹,您凑合着看吧。
——————
以上是关于教育与自立的思考。或许以后再有补充。
--